5月的锡林郭勒大草原,青青的草色勃发着生机。阿巴嘎旗别力古台镇赛罕图门嘎查牧户卫民家的西门塔尔牛在悠闲地吃着草,不远处,活蹦乱跳的小羊羔在找妈妈。这样的画面,卫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这两年羊价上不去,我卖了一部分羊。买牛以后,我家的收入增加了,比只养羊的时候强。”卫民觉得牲畜结构调整很适合牧区实际。
为鼓励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项目区牧户积极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发展后续产业,发挥科学养殖、典型引领示范作用,锡林浩特市建设高标准生态家庭牧场,针对每户示范户的饲养需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配套建设暖棚、储草棚、羊栅栏、育肥棚、饲料库、饲草料加工机械、自动饮水机、监控设备等生产设施。
“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以来,阿巴嘎旗结合牧区实际,通过项目建设,帮助部分懂经营、会管理、生产生活条件达到一定要求的牧户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家庭牧场,并引导牧民采用先进技术实现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积极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
2015年,卫民自愿申请成为高标准家庭牧场建设户,依托旗农牧业局高标准家庭牧场和农机补贴项目,建设了333平方米的暖棚、购置安装饲草搅拌机、智能饲喂机等配套机具,而这总投资36.9万元的基础设施,卫民家仅仅投入了12.2万元,剩下的24.7万元全部由政府出资。
基础设施的完善,使卫民家全身心投入于牲畜结构的调整中,他将现有的小畜压缩,发展扩大牛群数量,成为养牛专业户,并投入大量资金引进西门塔尔牛。这样一来,既能减轻牲畜对草场的压力,又能节省饲养成本,从而提高了牧业收入,保护了草原生态环境,去年他家的年收入达到20万元,走出了一条规模化经营的致富之路。
“周边的牧户也在向我们学习。”卫民说。和卫民家一样调整牲畜结构的还有牧民如满巴特尔。当地将该户打造成高标准家庭牧场示范户,不仅提高养殖收入,降低成本,还带动周边牧户走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机械化饲养之路,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记者 张慧玲 实习生 刘慧慧)
《内蒙古日报》2016年5月31日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