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家庭医生要来了,约不约?今天,国家卫计委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家庭医生的指导意见”。提出2020年,力争将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人群,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全覆盖。
家庭医生将提供这些服务
《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家庭医生团队可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约定的健康管理服务。基本医疗服务涵盖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中西医诊治、合理用药、就医路径指导和转诊预约等。
公共卫生服务涵盖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规定的其他公共卫生服务。健康管理服务则主要是针对居民健康状况和需求,制定不同类型的个性化签约服务内容,可包括健康评估、康复指导、家庭病床服务、家庭护理、中医药“治未病”服务、远程健康监测等。
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哪些人?
我国医药卫生事业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和慢性病高发等多种挑战,而居民集中到大医院看病,不利于改善医疗环境、也不利于合理控制医疗费用等。如果有家庭医生,可以提供预约就诊并能对患者病情熟悉了解的话,无疑成为群众健康的守门人。
当前,“鼓励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意见》提出,2016年,在200个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鼓励其他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开展试点。到2017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到2020年,力争将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人群。
国家卫生计生委体改司政策研究处副处长秦坤介绍,“重点在签约服务的方式、内容、收付费、考核、激励机制等方面实现突破。由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资源仍然有限,所以优先覆盖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等人群,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等慢性疾病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
哪些人可以作为家庭医生?
《意见》明确,家庭医生是签约服务第一责任人,主要包括基层全科医生、乡镇卫生院医师和乡村医生等。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公立医院医师、退休临床医师、非政府办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签约服务。
秦坤提到,签约服务不是一个人去提供服务,而是采取团队服务形式,一般来说,家庭医生团队主要由家庭医生、社区护士、公共卫生医师(含助理公共卫生医师)等组成,二级以上医院应选派医师(含中医类别医师)提供技术支持和业务指导。逐步实现每个家庭医生团队都有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医师或乡村医生,有条件的地区可吸收药师、健康管理师、心理咨询师、社(义)工等加入团队。
居民可以自愿选择家庭医生
根据服务半径和服务人口,合理划分签约服务责任区域,居民或家庭自愿选择1个家庭医生团队签订服务协议,明确签约服务内容、方式、期限和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及其他有关事项。
签约周期原则上为一年,期满后居民可续约或选择其他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此外,为加强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接,居民或家庭在与家庭医生团队签约的同时,可自愿选择一所二级医院、一所三级医院,建立“1+1+1”的组合签约服务模式,在组合之内可根据需求自行选择就医机构,并逐步过渡到基层首诊;在组合之外就诊应当通过家庭医生转诊。
家庭医生如何转诊?
中国社区卫生协会副会长陈博文认为,家庭医生需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不能耽误患者病情,要制定明确的转诊流程、转诊的指征。
陈博文提出,家庭医生在转诊时要有转诊单,跟专科医生有电话或者电子邮箱的交流。专科医生看完病后,应回复家庭医生一个回执,写明处理意见。家庭医生那就能看到专科医生的所有治疗处理意见,同样在专科医生那能看到患者的健康档案。
此外,陈博文还建议,每个医院的科室中都应该有与家庭医生对接的专科医生。
“包括北京,全国各地的医院都在给家庭医生留号,还有个方式更好,在这些医院里有个1+X的医生,转诊时直接是转给张医生、李医生,而不是这个医院。转到这个医院,还会找这个大夫。实际,家庭医生制度、分级诊疗制度的好处就在于对病人的连续性健康照顾。”陈博文说到。
家庭医生与国外“私人医生”有何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家庭医生与国外电影中的“私人医生”有所不同,家庭医生式的服务看病仍需预约,且一部分不能到家里来看病。
早在2011年,上海就在全市逐步推进家庭医生制度试点,截止2015年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已覆盖上海所有社区。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基层处张天晔介绍,从2015年起,上海启动试点“1+1+1”签约服务,也就是居民在与1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基础上,再选择1家区级、1家市级医院就诊。对于签约居民,将享受到个性化的服务。
张天晔表示:“一、实施市级医疗机构门诊号源的优先开放。上海所有的市级医院都要拿出一定比例的专家、专科的号源在提前50%的时间优先向家庭医生和签约居民开放,二、签约慢性病居民长处方的政策,在签约慢性病病情稳定的,在家庭医生这就诊一次可以配到一到两个月的药量,减轻居民往返医院的次数。三、延续上级医院的处方,经家庭医生转诊到上级医院的居民再回到社区就诊时,家庭医生可以沿用上级医院的处方药品,并通过第三方物流配送,满足社区居民的用药需求。”
家庭医生提供健康服务,如何收费?
《意见》提出,合理确定签约服务费,由医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签约居民付费等方式分担。具体标准和分担比例由各地卫生计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价格等部门根据签约服务内容、签约居民结构以及基本医保基金和公共卫生经费承受能力等因素协商确定。符合医疗救助政策的按规定实施救助。签约服务中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费用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经费中列支。
《意见》还明确提出,家庭医生团队向签约居民提供约定的服务,除按规定收取签约服务费外,不得另行收取其他费用。提供非约定的医疗卫生服务或向非签约居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按规定收取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