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电仲夏时节,经过几场雨水的滋润,广袤的阿拉善更显绿意盎然。从巴丹吉林沙漠到曼德拉山,从贺兰山到腾格里沙海腹地,从居延海湖畔到黑城脚下,最吸引人眼球的是片片披满新绿的生态绿洲。近年来,阿拉善盟紧紧围绕建设祖国北疆重要生态屏障的战略目标,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保护优先”的原则,大力实施生态建设,并依托生态发展沙产业助民增收,走出了生态和经济双赢之路。
阿拉善境内有乌兰布和、巴丹吉林、腾格里三大沙漠,是我国生态荒漠化治理保护最前沿阵地。在与风沙长期的抗争中,阿拉善人摸索总结出了一套“以灌为主,灌、乔、草相结合;以封为主,封、飞、造相结合”“保护就是最大的建设”的林业治沙经验,逐步形成了围栏封育、飞播造林、人工造林“三位一体”的防沙治沙保护生态屏障建设格局。全盟森林资源面积增加146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7.65%,森林面积、资源总量实现了双增长;沙漠化年扩展速度已由5年前的1000平方公里减缓到目前的353平方公里;草原植被覆盖度由2000年的5%-8%提高到目前的10%-30%,牧草产量由亩均20公斤提高到40公斤以上。全盟还建成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3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近4000万亩,占到了全盟国土面积的近7%。阿左旗、阿右旗被评选为“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在推进生态建设中,阿拉善盟积极培育发展以肉苁蓉、锁阳、沙地葡萄、黑果枸杞等为主的特色沙产业,向沙漠要绿色、要效益。为了鼓励牧民发展林沙产业,该盟对栽植梭梭林成活率达到80%以上的农牧民,每亩给予90元奖励性补贴,并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实行沙产业片负责制。该盟启动了“三个百万亩”林沙产业基地建设,率先在阿左旗巴彦浩特、吉兰泰、乌力吉等9个苏木镇实施了百万亩梭梭苁蓉产业基地建设工程,并与中科院合作开展沙生植物产品研发工作,启动建设1000平方公里的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同时,结合生态保护工程,大力推广种植文冠果、甘草、黑枸杞、沙地葡萄等沙生经济作物。截至目前,新建梭梭肉苁蓉产业基地50.6万亩,锁阳基地30万亩,年产干肉苁蓉1000吨、干锁阳1280吨,其中苁蓉产量占全国的90%以上。生态沙生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一大批农牧民致富。
在引导农牧民大力发展沙草产业的同时,该盟提出了“沙地绿起来、企业强起来、牧民富起来”的发展目标,依托肉苁蓉、锁阳等沙草充足的原料资源,先后培育和引进了内蒙古阿拉善苁蓉集团、内蒙古金沙苑生态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巴丹吉林沙产业有限责任公司等数十家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牧户”的产业化模式发展沙产业,已形成一条较为完整的集肉苁蓉、锁阳、甘草和沙地葡萄种植、加工、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加工转化率达到68%。据统计,通过“公司+基地+农牧户”的模式,该盟现在直接和间接从事沙草产业的农牧民达1万多人,人均年收入3到5万元,部分牧户达到10到30万元。(记者刘宏章)
《内蒙古日报》2016年6月12日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