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理想信念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有过一个很形象的比喻: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当时参加中共一大的有13个人,这些人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时刻,但是他们在革命实践的考验中,却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1921年,28岁的毛泽东参加了中共一大;1927年,被扣上“右倾逃跑主义”的帽子被排挤出中央;1929年,他遭到错误指责,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被迫辞去红四军前委书记一职;1932年在宁都会议上,毛泽东被撤销了红一方面军总政委职务。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毛主席几落几起,仍不改革命初衷?为什么屡遭打击,却能愈挫愈勇,依然保持坚定的革命意志?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毛主席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
作为一大的主持者,张国焘在刚开始参加革命的时候为党做过一些工作,但信仰不坚定导致他后来叛变革命。1924年5月,张国焘被捕入狱,为了保全自身,他出卖了同志。但是在出狱后,他隐瞒了这段不光彩的历史,再次混入革命阵营。1938年4月,时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的他投靠了国民党。
在一大代表中,何叔衡的年纪最大。1935年,59岁的何叔衡在根据地转移的过程中,在福建长汀遭遇敌人的包围。当时他已经年近六旬,行走十分吃力,因为怕拖累其他同志,纵身跳崖,壮烈牺牲。7年后,他的战友陈潭秋被军阀盛世才以“共党阴谋暴动”的罪名逮捕,最后宁死不屈,英勇就义。同为一大代表的周佛海却变节叛党,被汪伪政权以每月200块大洋的条件收买,做了汉奸。
上述例子,给我们的启示是: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只有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永恒课题和航标灯塔,才能确保人生航向不偏移。
绝大多数同志对坚定理想信念的认识是正确的,但也有个别同志感到,理想信念是空的、虚的,跟走好人生路没有多大关系,说明这些同志对坚定理想信念的极端重要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这也是有些同志理想信念淡化动摇的重要原因。理想信念和个人成长就好比引线和风筝的关系,风筝能飞多高、能飞多远,关键在手中的线。理想信念并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特别是在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日趋复杂的大背景下,我们在理想信念方面面临的考验将越来越严峻,因此,一定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永恒的课题来修炼,坚定主心骨,筑牢压舱石。
只有思想上认同了,行动上才能自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理想信念坚定,是好干部第一位的标准。我们常常强调要重视学习,但是很多同志总是不明白,如果站在理想信念的高度去看学习这件事,这不是你要不要学习或该不该学习的问题,而是我们履职尽责的必然要求。作为一支党绝对领导下的公安现役部队,如果我们在理论认识上不清醒,就势必会出现政治判断上的失准和失误,一旦经不起诱惑就很可能会出现理想信念的滑坡。因此,要自觉地、坚持不懈地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定理想信念,切实打牢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履行使命的思想根基。
没有实干精神,任何理想终究会变成幻想。有些同志身上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想在部队成就一番事业,对工作也有自己的思路,但总是好高鹜远,眼高手低,说的多、做的少,甚至是只说不干,问起来往往自持己见,理由很多,小事不愿干,觉得没意义,要干就干大事。总的来说就是一个特点,缺乏实干精神。李大钊曾说过,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过去”“未来”的中间全仗有“现在”以成其连续,以成其永远,“现在”是成就事业的关键所在。要想达到目标、实现理想,就必须要有实干精神,抓住每一个稍纵即逝的“现在”,用一个个充实的“现在”扎扎实实地向理想的未来迈进。对边防官兵而言,我们应该强化实干精神,从眼前做起,从平凡做起,从小事做起,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为党、为人民多作贡献,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价值。
(李强 作者系内蒙古边防总队甘其毛都边检站党委副书记、站长)
《内蒙古日报》2016年6月13日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