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进社区。
蒙古语操作系统智能机“走进”军营。
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进牧区。
民族团结教育从娃娃抓起。
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进企业。
在欢快激扬的音乐伴奏下,1000多名身穿蒙古族服装的小学生在操场上表演民族舞蹈,马头琴、搏克、射箭,一项项精彩的表演让蒙古族传统文化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这是笔者在乌兰浩特蒙古族小学看到的生动情景,也是兴安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民族团结进校园的真实体现。
作为全国13家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州(盟市)试点之一,兴安盟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工作中,用创建促发展,2015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02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6.7亿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27.8%和51.5%。
兴安盟的经济社会发展,正是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深化的真实写照。
作为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一直保持着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提出了守望相助、团结奋斗、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的深情嘱托。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嘱托,自治区党委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的决定》,明确了把内蒙古打造成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文化繁荣、边境安宁、生态文明、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的亮丽风景线的发展目标。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召开后,自治区党委召开了民族工作会议,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实施意见》,对做好我区的民族工作进行了部署。
初夏时节,在兴安盟扎赉特旗阿拉达尔吐苏木沙日格台嘎查笔者发现,村口一座富有民族特色的高大的门楼十分醒目,一条笔直的水泥路上,牧民们开着三轮车走得正欢。道路两旁是一排排绿树和村民们整齐的房屋。在嘎查广场上,新建的沙日格台努图克民俗馆与嘎查党支部办公室、文化活动室等设施相映成趣。嘎查牧民在广场四周的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在文化活动室内读书看报,到处呈现出一派和谐的景象。
沙日格台嘎查过去贫困落后,牧民住的是破旧的茅草房,牧民收入增长缓慢,生活水平低。自治区直属机关对口帮扶兴安盟以来,自治区民委与沙日格台嘎查实行了对口帮扶,“十二五”期间的5年来,自治区民委累计向扎赉特旗安排少数民族发展资金1824万元,为沙日格台嘎查安排帮扶资金1042万元,有力地改善了嘎查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让嘎查3个艾力的牧民群众充分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现在,沙日格台嘎查正在开展“十个全覆盖”建设,让牧民群众生活变得更美好。
近年来,在内蒙古的农村、牧区,到处都可以看到一排排整齐的新房、一条条整洁的街道,村民在新修的超市里购物、在文化室里娱乐……
从2014年开始,自治区投入1000亿元,在全区启动实施了农村牧区危房改造、安全饮水、街巷硬化、村村通电等“十个全覆盖”工程,两年来,已累计投入886亿元,实现了9388个行政村全覆盖,占全区行政村的84.4%。使村容村貌和农牧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农村牧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农牧民收入显著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举全区之力推进扶贫攻坚,各级财政安排扶贫专项资金116亿元。自治区累计投入70亿元为困难群众办了“三个一”民生实事,惠及337万户农牧民、4.15万名贫困家庭大学生和4800多个零就业家庭。
自治区以省级干部联系贫困旗县为带动,建立了三级干部“一对一”联系包扶机制,全区农村牧区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179万人减少到80.3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1.85%下降到5.85%。
“十三五”时期,自治区按照“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的工作要求,确立了到2017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26个区贫县全部摘帽,到2020年实现80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31个国贫县全部摘帽的目标。
自治区民委主任特古斯介绍,近年来,自治区大力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和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投入专项资金帮助边境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条件,有力地促进了边境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
前不久,兴安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工作接受了国家民委督查组和自治区民委验收组的考核验收。该盟以民族团结进步“七进”为依托,创新活动载体、丰富创建内涵,将创建活动与各单位业务活动相结合,突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机关”的针对性;与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相结合,突出“进企业”的实践性;与构建少数民族服务体系相结合,突出“进社区”的服务性;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突出“进乡村”的实效性;与和谐文明校园相结合,突出“进校园”的灵活性;与打造五好寺庙相结合,突出“进宗教活动场所”的创新性;将创建活动与军民共建相结合,突出“进军营”的共融性。这一做法得到了国家民委督查组和自治区民委验收组的充分肯定。
对内蒙古来说,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必须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大局,要坚持和发扬各民族心连心、手拉手的好传统,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精心做好民族工作,把内蒙古建成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嘱托,自治区坚持把巩固民族团结作为做好民族工作的生命线,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的民族政策、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和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内容,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主体班教学计划。
全区各地在每年9月集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月”活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进机关、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部队、进宗教场所,教育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让“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和“守望相助”的理念深深扎根于各族人民心中。截至目前,全区有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5个,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65个,到自治区成立70周年时,全区创建活动示范单位将达到100个以上。
自治区大力培养、选拔、使用优秀少数民族干部,目前全区省部级、地厅级、县处级少数民族干部分别占同级干部的39%、35%和30%,少数民族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分别占全区的38%和37%,少数民族公务员占全区总数的32%,均明显高于少数民族人口所占比重。
2015年8月,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鄂尔多斯市成功举办,期间还举办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展、民族电影展等30多项文化活动。我区代表团共获得奖牌132块,其中,一等奖牌27块,5个表演项目获得金奖,还获得了大会体育道德风尚奖。在取得奖牌和精神文明双丰收的同时,也向全国各地展示了我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事业和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近年来,自治区大力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进一步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历史、民俗、音乐舞蹈、服饰、饮食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保护、传承。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阿拉善金秋胡杨节、锡林郭勒那达慕等民族文化节庆活动已经成为展示草原文化的响亮品牌。
2014年,自治区制定实施了《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4—2020)》。从2015到2017年,自治区每年投入3000万元,用于推进蒙古语言文字数字资源建设与共享工程。从2014年开始,自治区对社会市面蒙汉两种文字并用情况进行为期3年的专项检查整顿,为迎接自治区成立70周年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区2500万各族人民将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理念,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本版文/图均由自治区民委提供)
《内蒙古日报》2016年6月17日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