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新闻 经济新闻 科教文卫 农牧新闻 社会民生 综合新闻 本网专题 理论评论 人物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要闻 > 城事 正文   
老人摔倒拒被扶 不想自己的家人误会路人
内蒙古新闻网  16-06-17 16:15 打印本页 来源: 中国新闻网  
 

  15日上午8点多,南京六合公安分局瓜埠派出所接到110指令,称有一位老大妈报警说自己跌倒了,向民警求助。民警迅速赶到现场,发现一名老大妈坐在地上,周围有一大群围观的路人。路人告诉民警,他们都停下来想扶老人坐起来,然后送医或者帮助联系家人,可都被老人拒绝了。老人告诉民警,她看到有一些老人跌倒后赖上扶的人,她就是不想这些好心的路人被误伤,也不想自己的家人误会,让民警扶可以作为见证。

  (6月16日《扬子晚报》)有一点喜感,有一点忧伤,这个特别的故事,注定让人五味杂陈。很显然,在某些极为恶劣的讹诈事件发生之后,整个社会的认知判断和行为范式业已发生了变化。从前的人情世故、常理常识,如今已然不再适用。于是乎,有路人为了避免自找麻烦,索性心安理得地,置跌倒老人于不管不顾;于是乎,有老人为了不给别人带来麻烦,在意外摔倒之后,也宁愿拒绝好心人将自己扶起……这些看似不合理的场景,实则都可看作是人心对现实的回应。

  众所周知,在一种敏感的、焦虑化的社会环境内,人的认知和行为往往会趋于扭曲变形。随着“扶老人”话题引发一轮又一轮的舆论热炒,公众在悄然间已变得谈之色变、疑心重重。在这种背景下,“扶老人”的成本风险被无限放大,“不扶老人”的道德耻感却急剧降低。可以说,这是大众心理基于“过往教训”所产生的应激反应。可是谁都知道,这种种行为,完全有悖于一个正常社会的道义责任。

  潜在的风险,激发了人们过激的避险意识,继而体现为道德冷漠。而若要打破这种消极的连锁反应,势必需要一些正面的“激励”。比如说,公共职能部门适时作为,通过设立“好人险”、“搀扶老人奖”等等,来排解做事者的后顾之忧;再比如说,能有更多善良的老人释出善意,主动消解大众舆论对老年群体标签化的解读……此番,“八旬老太摔倒拒绝让人扶”的案例,就很好表明了,众多良善而可爱的老年人,仍然值得令人信任和尊重。

  有必要重申的是,扶起老人,是路人的道德责任;被人扶起,也是老人应享的权利。那么,到何时,我们才能重新让这一切自然而然,而不再充斥着犹豫和猜疑?

[责任编辑 李珍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图片
呼市地铁一号线乌兰夫馆站今日开工
“血液连接你我”
小小跳蚤市场 娃娃练摊当“老板”
快来看看这些保命神器!
内蒙古新闻一周排行
• 从朋友圈“集赞换礼品”看诚信
• 内蒙古通报3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
• 未来3—5年包头交通规划出炉,立体交通时代即将到来
• 最美道路
• 呼市地铁一号线乌兰夫馆站今日开工
• 清格尔泰先生塑像落成
• 内蒙古多措并举推进棚户区改造工程
专题推荐
聚焦2016内蒙古两会|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报道
【专题】详解内蒙古“十三五”规划
• 【专题】十三五蓝图
• 2015年终盘点|内蒙古气质
• “一带一路”上的内蒙古色彩
网站介绍 | 组织机构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