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到两年,我就摆脱了贫困的阴影,是家庭牧户游让我的腰包鼓了起来。”6月23日,新左旗牧民巴图巴雅尔一边收拾着自家准备迎接游客的蒙古包,一边高兴地说。在市、旗两级旅游局的帮助引导下,他从一个入不敷出的贫困户,通过开展经营家庭牧户游实现了脱贫致富。
近年来,呼伦贝尔旅游局把旅游精准扶贫作为旅游富民的落脚点,创新扶贫机制,积极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通过资金扶持、政策扶持、智力扶持等多种方式,引导更多的群众走上致富路。旅游业已为全市精准扶贫工作趟出一条新路径。
巴图巴雅尔最初接触家庭牧户旅游时心里十分忐忑,是旅游部门的一系列扶持举措坚定了他的致富信心。市旅游局不仅帮助他和其他经营户申请了30万元的冬季旅游扶持资金,还为每个经营户设立了标识牌;新左旗旅游局邀请蒙古国知名烹饪师,为经营户们讲授蒙古族奶制品、肉制品和面点加工等技能。刚一入夏,巴图巴雅尔家中就迎来了不少慕名体验牧户生活的游客。除了日常的旅游接待,他还追随着市场的需求,发现了新的商机。日前,他刚与广州的一位游客签订了协议,约定进入冬季后,每月向广州输送一定数量新宰杀的羊。仅此一项,他的家庭收入将再增加约1万元。39岁的莫旗腾克镇农民辛树荣承包了“达斡尔民俗度假村”中的一个民俗房,用来开餐馆,主营柳蒿芽、炖江鱼、手把肉等民族特色菜。旅游旺季时,前来体验民俗文化的英国、俄罗斯及北京、黑龙江等国内外游客络绎不绝,一年能净赚十余万元。
随着“十个全覆盖”工程在我市全力推进,各地各部门积极将这项惠民工程与精准扶贫、旅游产业发展等工作有机结合,深入挖掘民俗文化,为经营户提供政策等多方面支持,打造出更多的特色旅游村镇,形成规模化经营,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旅游经营中,真正享受旅游发展带来的实惠。
莫旗积极推进旅游项目建设,投资2000余万元建设“中国达斡尔民族园”,在腾克镇投资680万元建设“达斡尔民俗度假村”项目,这些项目的建设为该旗旅游业发展增添了活力,同时也帮助农民走向了致富路。海拉尔区文化体育旅游局把开展乡村旅游确定为2016年局重点工作之一,将哈克村、扎罗木得村上报为市旅游扶贫建档立卡村。开展对哈克镇、奋斗镇、建设办各村旅游资源摸底工作,为今后发展乡村旅游提供数据支撑。同时,前往乡村旅游发展较为成熟地区考察,进一步指导各村旅游经济发展。
旅游业是呼伦贝尔最具竞争力的特色产业,也是唱响呼伦贝尔“美丽发展”主旋律最具优势的标志与名片,其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脱贫致富效能将日益凸显。(记者董晓波、蒋希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