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要闻 > 赤峰新闻 正文
三道井子村:田地里流出时尚的歌
内蒙古新闻网  16-07-13 18:21 打印本页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  
 

  游客采摘的是蕃茄更是心情。

  三道井子村第一书记董鹏涛(中)在大棚指导农民调整种植品种。

  6月18日,来红山区文钟镇三道井子村郊游的赤峰市民络绎不绝。这里古香古色的碉楼,精致的小桥流水园林小品,蔬菜产区的标志性大白菜雕塑都让人眼前一亮。游客会有一种产业穿越的感觉:这里不仅可以吃饭、喝茶、住宿,还可以走进大棚体验采摘和农事耕作之趣,感受周边景区之美。按照现代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思路,三道井子村一条日渐完整的休闲农家旅游产业链已然形成,正在成为全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捧着金碗不能要饭

  吃三道井子村南邻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遗址,这个距今约4000年的遗址,是2009年考古六大发现之一。其环壕、城墙、院落、房址等聚落形态堪称“东方的庞贝城”。占地2600多亩的道谷南山生态旅游度假区,位于三道井子村北端。每年夏季,40万平方米的草地上都会举办草地音乐节,到场人次达2万以上。每年冬季,占地120亩的滑雪场每天的接待能力达到2000人。

  南有人文资源,北有自然资源,可过去三道井子村的村民却没有借上力。从2014年开始村里投入3000多万元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后,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道变硬了,街变净了,墙变美了,房变新了,水进屋了,村变靓了⋯⋯如何让它有个更好的产业支撑?“我们捧着金碗不能要饭吃!”红山区政府办公室派驻三道井子村第一书记董鹏涛介绍,在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中,村里专门聘请了中国乡村规划设计院的专家,对村庄空间和产业布局进行了整体规划设计,提出现代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思路。

  村里首先在2300亩设施农业基地引导农民转变观念,由过去的传统型农业向观光型农业发展,由过去卖商品蔬菜到现在坐等游客进棚采摘。同时,村里通过改造危房、土墙、门楼、修建栅栏等工程,着力统一风格,打造沿街的特色民居。如今,走进三道井子村,青红砖相间院墙和民房成为一道风景,沿街各种农家乐和农家客栈,体现着乡村的原生态之美,让人不觉间进入慢生活的意境。

  种菜变成种风景

  驱车来到三道井子村的设施农业基地,棚区里蔬果清香四溢。在村民吕才家的日光温室里,一串串金黄色的珍珠果蕃茄引人注目,几名游客拿着果篮正在采摘。这种叫黄玫瑰的珍珠果蕃茄全部按照有机蔬菜规程生产,糖度高、口感好,深受游客青睐。“我这个大棚上的全是牛粪、羊粪和鸡粪,产出的果酸甜可口!”老吕说:“发展观光农业搞采摘,拼得就是谁家的果菜新鲜好吃!”

  吕才在这片土地上耕作,经历过两次转型。一次是由大田农业向设施农业转型,过去这片地种玉米,一年1亩地的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发展大棚蔬菜后,每亩大棚纯收入能达到1.5万元以上。另一次是由生产型农业向观光型农业的转型,过去吕才家春季生产的硬果蕃茄,要自己采摘装箱,再由蔬菜经纪人统一装车拉到市场去卖,每斤只能卖上3元,而实行旅游采摘后,不但省去了运输费用,每斤还能卖到5元,这中间的差价就是观光农业带来的价值。

  目前,三道井子村现有特色采摘大棚8座,为了改变采摘品种单一现象,村里正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大棚油桃、草莓、樱桃、葡萄等水果。其他大棚户看到旅游采摘带来的商机,也纷纷向观光采摘转型。2015年,三道井子村人均纯收入达2万元,其中设施农业已成为村民重要的增收产业。

  卖生态更卖乡土文化

  推开生亚菊家的农家乐大门,土鸡炖蘑菇的香味扑面而来。生亚菊正和婆婆在桌前摘菜。去年10月,生亚菊投资13万元的农家乐正式开张迎客,菜品主打大锅烀肉、点杀笨鸡、杀猪菜等特色农家风味。生亚菊算了一笔账:平常素日,每天的毛收入1200元,刨除人员开支等各种成本净赚150元。到了节假日,收入翻倍增长。总的算来,一年纯收入至少在7万元以上。

  和生亚菊不同,村民吴海涛正在建设的农家乐更注重原生态乡土文化的挖掘。用玉米秸秆扎成的围墙,用喂马石槽做成的花池,用茅草做成的屋顶,用炕席做成的墙围,用旧报纸糊的墙面⋯⋯这些鲜明的农村元素,营造了原汁原味的“农村味道”。人们在就餐之余,欣赏一下墙上老旧的挂镜,打量一下老式的木制板门,端详一下40年前各种证照和票据,一丝淡淡的乡愁便会油然而生。

  穿村而过一公里长的河谷草丰林茂,为了用好这块生态资源,村里准备把这里打造成一个旅游“慢谷”生活村。在河谷休闲娱乐圈的规划图上,户外烧烤、儿童戏水、真人CS射击场、卡丁车区、赛马场等项目一应俱全,几年后将把这里打造成民俗村、民宿村和夏家店先民文化展示村。目前,全村农家乐达9家,农家客栈10户,带动农民就业百余人,年均接待游客5000人次,年均营业收入50余万元。绿水青山正在转变为金山银山。

[责任编辑 王美花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图片
阿斯哈图冰川石林:华山之险峻,黄山之秀丽,泰山之雄奇
呼和浩特迎来强降雨 市民出行受到影响
盛夏草原如诗如画
“宇宙地”种菜,种的什么菜?
内蒙古新闻一周排行
• 禽兽五旬男连续5年强奸妻侄女
• 我区争取2016年退牧还草工程任务和资金2.6785亿元
• 内蒙古电影集团北疆文化产业园项目全面启动
• “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论坛(2016)”在呼和浩特召开
• 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召开座谈会强调:努力提升我区人大工作整体水平
• 我区住宅地震巨灾保险首单生效
• 首府进入酷暑模式
专题推荐
【走千村万户 讲精彩故事】点赞百名好支书
【专题】内蒙古推进重点工作重点项目
• 【专题】高考直通车——2016年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