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十个全覆盖”工程让农牧民的居住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如何让这种美丽清洁保持长久?阿鲁科尔沁旗的做法是,让城市的硬件设施向乡村覆盖,让城市的监管队伍向下沉,让城市的物业化管理模式向乡村延伸,把城市和乡村的环境卫生放在一盘棋上,“一把扫帚一起扫”。

乌兰哈达乡红山保洁公司在杏树村清运建筑垃圾。徐永升 摄
乌兰哈达乡红山保洁公司在杏树村填埋粪坑。徐永升摄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徐永升)7月29日一大早,阿鲁科尔沁旗乌兰哈达乡杏树村保洁员陆海民就挨家挨户收垃圾,并分送到村庄四角的4个垃圾池里。而红山保洁公司的工作人员则开着铲车和汽车,巡回到各村把垃圾装到车上,运到10公里之外的垃圾存贮点。“现在村里的环境卫生都由物业来打理了!”陆海民说,乡里的垃圾存储点储满后,会像城里的垃圾一样运到垃圾填埋场处理。
乌兰哈达乡的垃圾清运方式是阿旗乡村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的一个缩影。今年,旗里统筹城乡资源,按照“户集、村收、乡转运、旗处理”的垃圾处理方式,在人口较为集中的乡镇苏木,进行城乡环境卫生一体化管理试点。把城市的基础设施、环境卫生管理机构和物业化管理模式向农村牧区延伸,不断刷新乡村“颜值”,让百姓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清洁与舒适。
为给城乡环卫一体化铺平道路,截至7月27日,阿旗在“十个全覆盖”工程中,硬化街巷2608公里,安装路灯5505盏,村庄绿化4.78万亩。同时把城市的环境卫生设施向乡村延伸,设置固定垃圾点、箱4639个,新建垃圾填埋点220处,新建公厕5610个,在7个牧区的乡镇苏木进行“牧户庭院改造”,做到了生产区和生活区的分离。旗里还投入2300万元开展“存量垃圾清零”行动,让城乡环卫一体化改革轻装上阵。
今年,阿旗新组建了城乡管理和规划局,新增加了农区牧区环境卫生的监管职能,并在乡镇苏木和街道设立了15支综合执法大队。在局长于晓松看来,城乡环卫一体化,不仅是把两者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还在于两者的融合。5年内,全旗除县城外还要在绍根、双胜、巴彦三个镇建3个区域性的垃圾处理场。农牧民产生的垃圾从垃圾桶收到垃圾池,从垃圾存储点转运到垃圾处理场,已融入到了城市的垃圾无害化处理体系之中。
政府购买服务推进了乡村物业化管理的进程。在乌兰哈达乡,农民王忠海自筹资金30万元,购买了铲车等车辆成立了红山保洁公司。乡里以40万元左右的价格购买公司对22个村的垃圾转运服务。公司和村里共同管理19名保洁员,他们的工资按每户36元收取,这36元钱由乡、村、户三者各出三分之一。保洁员负责收集各户垃圾和清扫公共区域,而各户仍按“门前三包”各负其责。目前,这种物业化管理的模式正在双胜镇等地推广,全旗的保洁员队伍已达到279人。
“物业化管理并不是大包大揽,也要发挥村民自我管理的作用!”双胜镇党委书记王学武介绍,对非保洁人员作业区,镇里对村民实行门前包卫生、包秩序、包绿化责任制,设立家庭卫生“红黑榜“制度,每周一评,每月一积分,每季度一张榜,以此来奖勤罚懒。天山镇前岗台村则实行环境卫生契约化管理,村里与村民签订环境卫生管理合同,违约者将被处以200元的罚款,同时在村里发展产业时,将不再享受相关的优惠政策。契约让保持整洁成为村民的一种习惯,一到下雪天不用招呼,满街都是主动扫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