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新闻 经济新闻 科教文卫 农牧新闻 社会民生 综合新闻 本网专题 理论评论 人物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要闻 > 时政新闻 正文   
小康路上唱欢歌——内蒙古“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综述
内蒙古新闻网  16-08-12 00:02 打印本页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王国英) 难忘2014年那个早春。立足于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滞后的现状,自治区党委、政府郑重承诺:用3年时间,在全区所有行政嘎查村、国有农牧林场分场和较大的自然村,实施危房改造、安全饮水、街巷硬化、村村通电和农网改造升级、村村通广播电视、校舍建设及安全改造、标准化卫生室、文化活动室、便民连锁超市、农村牧区常住人口养老医疗低保等社会保障“十个全覆盖”工程。这是我区第一次全面系统、大规模投资农村牧区基本公共服务的综合性民生工程。

  两年多过去了,我区农村牧区的变化有目共睹:53.6万户农牧民住进了美观大方、温暖舒适的新居;259.19万农牧民和学校师生喝上了安全水;9388个嘎查村的农牧民走上了水泥路;8557户农牧民解决了没电难题;88.58万户农牧民看上了高清数字电视;新建恢复学校和幼儿园1055所;新建标准化卫生室6147所、文化室9337个、便民连锁超市5986个;全面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落实了508.91万人的基本养老保险和高龄津贴。

  “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对于内蒙古农村牧区各项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其更深刻的意义还在于,这项民心工程的实施,让怀揣幸福梦想的内蒙古农牧民在奔赴小康的道路上变得更加自信和笃定。

   补上民生最大短板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内蒙古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欠发达的基本区情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尤其是农村牧区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事业滞后、公共服务不足、人居环境欠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不仅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相对于经济的发展还显得更加突出。

  “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前,全区有80%的嘎查村(行政村)没有街巷硬化,60%的嘎查村没有标准化的卫生室、文化室、便民连锁超市,有170多万农牧民饮水不安全,157万农牧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52万户农牧民居住在危旧的泥土房和茅草房里。这既是制约人民群众生活改善的最大难题,也是影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最大短板。

  “我们嘎查有258户750多名农牧民,都生活在塔敏查干沙漠腹地。过去这里遍地浮沙,没有像样的街路,各家各户连规整的院墙都没有,生活不富裕加上环境脏乱差,村里的小伙儿找媳妇都难!”回忆前几年,通辽市库伦旗茫汗苏木早布日根塔拉嘎查党支部书记海峰感触颇深。

  随着“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深入推进,牧民吴宝音亲历了家乡的变化:红瓦白墙绿树绕,家家门口路灯照,街巷整洁环境美,出门不再踩泥巴,健身娱乐有广场,文化室里人气旺……

  自治区党委副秘书长、农牧办主任于清理介绍说,在“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过程中,各地都紧紧把握好一个“全”字,做到三个“不能”。一是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产业转型、社会保障和基层组织建设都要全面推进,一样都不能缺;二是农区牧区、林区垦区的每一个行政村(嘎查)和较大的自然村,都要因地制宜地搞好,一类也不能少;三是要让每一户农牧民和农垦林区的职工都从中受益、得到实惠,一个也不能落下。

  从工程实施至今,我区已完成投资886亿元,84.4%的行政嘎查村完成了建设改造任务,各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9388个行政嘎查村、10674个自然村全面完成了全覆盖任务,“十个全覆盖”工程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农村牧区发展大提速

  赤峰市林西县大井镇大川村廖凤岐老人今年60多岁,说起“十个全覆盖”高兴得合不拢嘴:“现如今的政策好啊,老辈人做梦都不敢想的事让咱给赶上了,整修房子没用自己花一分钱,看着家里换上了亮堂的大窗户,墙体也给加固了,晚上睡觉踏实多了!”

  如今,走上水泥路,住上安全房,喝上干净水,领上养老金,在内蒙古广大农村牧区已经成为现实。走进乡村、深入牧区,农牧民发自内心的喜悦感染着每一个人:“‘十个全覆盖’好啊,为老百姓实实在在办了好事。”

  一个“好”字,蕴含着农村牧区发生的巨大变化:嘎查村一改过去残墙破房、脏乱泥泞的景象,基础设施迅速改善,公共服务显著提升,环境面貌焕然一新,一大批产业项目落地实施,农牧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明显加快。

  赤峰市喀喇沁旗在大力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基础上,重点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强化产业支撑。旗里把全设施农业、养殖业和经济林建设作为3项重点产业,增强了农村牧区自我发展能力,提升了农牧民收入水平。目前,全旗特色种植稳定在33万亩,设施农业达到5.5万亩,经济林面积达到9万亩,农牧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高涨,出钱出力从被动变成了主动。

  包头市达茂旗黄花滩新村村民则以新村住房、水、电等现有设施为基础,加上政府的补贴,自主开发经营“农家乐”和观光农业。去年旅游旺季,平均每户农家乐至少增加了3000元左右的收入。

  旗里还在黄花滩新村打造北冬虫草种植基地,该项目是集体经济项目,目的是在试种试售成功后,引导更多的农牧户加入进来,让北冬虫草种植走向产业化发展之路,实现富民增收。黄花滩新村驻村干部刘建军介绍说:“除了发展以上两项重点产业,政府还帮助村民新开发水浇地、新建蔬菜恒温库,人均增收达到12670元。”

  通过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全区各地依托地区资源禀赋、特色优势,畜牧业产品、林果、蔬菜、旅游等一批特色富民产业在内蒙古农村牧区应运而生,形成了一批“产业村”“亮点村”,使脱贫攻坚重点嘎查村都有了产业支撑,夯实了农牧民稳定增收的产业基础。

  从2014年提出目标,到如今“十个全覆盖”工程硕果累累,内蒙古实现了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大提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愈加清晰。

  朝着幸福目标再出发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扎实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让广大农牧民群众过上更加富裕、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内蒙古“十个全覆盖”工程始终将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70岁的吕自华是阿拉善盟额济纳旗额很呼修日嘎查的老牧户,说到现在正在实施的“十个全覆盖”工程,老人难掩喜悦。2011年前,他们还住在上世纪70年代修建的老土坯房里,用水用电都很不方便,家里吃水也是老大难,饮牲畜的水都不敢敞开了用。工程实施以来,他家原来的40平方米的危旧土坯房改建成60平方米的砖混房,有了水,通了电,还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洗上了热水澡,晚上出门还有路灯,这在从前是做梦都不敢想的事!

  在“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过程中,锡林郭勒盟多伦县突出产业支撑,利用通路、通电、通水的有利时机,整合生态移民等各类项目资金501万元,对西干沟乡大耗来沟村二组及周边部分农户进行搬迁,新建住宅23户,配套建设标准化棚圈15栋、蔬菜大棚16座,实现了生活区与生产区的分离。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将新村规划为前面是住宅、中间是圈舍、后面是种植大棚的模式,走农牧业结合的产业经营路子,发展育肥牛养殖和蔬菜种植。仅此一项,村民每年增收至少2000元。

  大耗来沟村二组组长赵成树说:“‘十个全覆盖’让我们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变好了,还让咱老百姓增收了。下一步我们准备依托多伦县的秀丽风光,利用集中居住、通路的机会和离京津冀近的优势,发展农家乐,吸引更多的外地人来体验乡村的幸福生活!”

  在农牧民眼中,“十个全覆盖”让村容村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牧民实现了增收致富。而在多伦县县委农工部副部长李笑河看来,“十个全覆盖”让农牧民的心气儿更顺了、奔小康的信心更足了。

  发展没有终结。内蒙古实施的这项最大的民心工程,其力已积,其势已蓄,它让内蒙古的农村牧区充满活力。今天,当我们再一次把目光投向农村牧区,投向视野中这片熟悉的土地时,不难发现,圆梦小康,责任在此,担当在此,行动在此。

[责任编辑 王彤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图片
七夕节,看边关军人夫妻的爱情宣言!
相约七夕 见证真爱
七夕话家风
6分钟的站台“鹊桥会”
内蒙古新闻一周排行
• 男子误抢1.68元红包不退 女友认为其人品差分手
• 这样做的五花肉 保管家人吃不够!
• 韩外交部:正密切关注中国是否报复"萨德"入韩
• 90后女孩患癌 男友不离弃:即使睡大街也照顾她
• 人社部定调延迟退休,养老金、就业将会怎么变?
• 内蒙古东部及东北大部将迎来较强降水 局地有暴雨或大暴雨
• 2016赤峰·蒙冀辽文化产业博览会开幕
专题推荐
【专题】第26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
【走千村万户 讲精彩故事】点赞百名好支书
• 【专题】内蒙古推进重点工作重点项目
• 【专题】治国理政进行时
• 【专题】亮丽风景线·走遍内蒙古
网站介绍 | 组织机构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