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在哲学上有两位老师:一个是黑格尔,教会了马克思辩证法;另一个是费尔巴哈,马克思在他那儿学会了唯物论。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学到了辩证法,但黑格尔唯心的概念辩证法让马克思在现实中感觉困惑和无力。当马克思遇到费尔巴哈以后,费尔巴哈的唯物论让他眼前一亮,他找到了辩证法的现实根源。不过,费尔巴哈的唯物论是机械的,不是能动的,只看到了人的自然性,没有看到人的实践性。马克思的可贵就在于他把黑格尔的精华和费尔巴哈的精华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唯物辩证法。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于1845年,一共列了11条。这篇文章短小精悍,译成中文全篇不过1300余字,但却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就像恩格斯说的,这篇文章“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为他后来创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奠定了基调和方向。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伟大意义就在于此,它把“社会人”看作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为唯物史观的大厦打下了牢固的根基。
2.历史决定人性,而非人性决定历史
要了解人性,先要明白什么是人。等在忒拜城外悬崖峭壁上狮身人面的斯芬克斯让行人猜他的谜语:“哪一种动物早晨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走路?”猜不出来就会被他吃掉,无数人被吞掉后,斯芬克斯心中得意扬扬。直到有一天,年轻的俄狄浦斯猜中他的谜语,说这动物不就是人嘛。斯芬克斯羞愧万分,当场跳崖身亡。
提到人的本质及人性,我想起了哲学史一道经久不衰的辩题:人性本善还是本恶?这场辩论赛参与人数众多,孟子、荀子、霍布斯、卢梭等哲学家都加入了这场旷日持久的辩论。这场辩论赛持续时间之长,到今天还有市场,依旧有人傻傻地分不清楚人性是本善还是本恶。其实,人性本善还是本恶这一说法本身就不成立,因为这一说法忽视了人的历史性、阶级性、社会性,直接寻觅人的抽象的共同本质,故而被称为“抽象人性论”。这个世界没有抽象的人,人可以按照性别分为男人、女人,可以按照肤色分为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等等,不同的分法有不同的人群,但是这世界不存在抽象的人,更不存在抽象的人的共同本质。
马克思讲:“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说白了,性本善性本恶这样的抽象人性论根本站不住脚。老奶奶跌倒,永远有人扶,也有人视而不见,扶的多就是性善?不扶的多就是性恶?这样做,人性论那不成为统计学的问题了。脱离了人的社会关系和人的实践活动,妄图谈人性,永远很傻、很天真,这样得出的人性结论也总是抽象的,武断不走脑的。世界上没有超越社会、超越阶级、永恒普遍的人性,鼓吹人性抽象论,要么无知,要么别有用心。
3.听了很多大道理,为什么没有过好这一生?
很多人说,听了很多大道理,还是没有过好这一生。这是为啥?因为只想不做!因为只想思考世界,没想改变世界。一句话,没有积极实践,没有把抽象道理转化为具体生活。
马克思关于“人性论”的论述就是这样一个天才世界观的萌芽,另外还有一个萌芽叫“实践论”。这个萌芽集中体现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一句话:“哲学家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我们很小就听过“小马过河”的故事。关于河的深浅,小马问不同体型的动物,腿长的说水浅,腿短的说水深,个子小的还说他的一个朋友就是在那个河里淹死了。小马着急了,到底应该怎么办?妈妈告诉它,自己不去试,怎么知道水是深还是浅呢?我们很多人难道不是故事里的小马?大道理到底有没有用,只能在实践当中去尝试。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理论指导实践,理论又源于实践。不但要去实践中检验大道理有没有用,还可以在实践当中总结出更多的大道理。经常有研究生问:什么样的论文才是好论文?其实,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的论文就是好论文。有的论文从一个案例到另外一个案例,这是地对地,不是好论文。有的论文从一个理论到另外一个理论,这是空对空的,也不是好论文。真正的好论文是空对地,地对空,从理论到实践,然后再去发现实践当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再去修正自己的理论。
马上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年轻干部多“墩墩苗”没什么坏处,把基础搞扎实了,后面的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总书记的这种说法非常接地气,我们看到习近平曾在梁家河与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七年,他曾多次表明这七年实践令他受益终身。习近平说当年插队他们要过五关: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当时被跳蚤整得痛不欲生,“我皮肤过敏,跳蚤一咬就起水泡,水泡破了就是脓包,全身长疮”,为了治住跳蚤,只得把六六粉撒到床单上睡觉,硬扛了3年,没事了。有一年弟弟习远平去梁家河看他,习近平还特意叮嘱弟弟不要告诉母亲。
其实,刚到梁家河的习近平可不是这样。习近平总书记还在浙江工作的时候有一段采访视频,非常有趣。他回忆了刚到梁家河的情况。他其实是两上梁家河。第一次去还不适应,不能吃苦。他自嘲地说,有一件事让当地的老百姓都记住他了。他在绿军包里放了一块面包,一闻馊了,就往地上一扔喂了狗。当地老百姓没见过面包,就问他是什么?习近平说这是面包。所以后来就传开了,说大城市来了一个小后生,拿面包喂狗。这一次,他吃不了苦,就回城了。再回梁家河的习近平彻底扑下身子,扎下根好好干。
7年上山下乡生活的影响至深,习近平在自述文章《我的上山下乡经历》中称,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身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习近平说:“基层的艰苦生活,能够磨炼一个人的意志。而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想起在那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还能干事,就有一股遇到任何事情都勇于挑战的勇气,什么事情都不信邪,都能处变不惊,克难而进。”可见,我们要想真正成长,还必须要到实践当中去,到基层当中去,到人民群众的大熔炉当中去。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
(未完待续。连载略有删减,详细内容请见《马克思靠谱》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