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达拉特旗,五彩炫丽,景色如画。从黄河岸畔到硬沙梁区,从平畴沃野到工业园区,一幅全新的农村面貌,令人惊喜。光溜锃亮的道路,青砖瓦黛的住房,干净整齐的院落,有序堆放的柴草,绿树环绕的乡村……这些新景新气象,刷新着人们对昔日达旗农村的印象。
2014年“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以来,通过三年努力,全旗130个行政村、833个自然村29万农牧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变。
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地区、国家千亿斤粮食增产示范基地、自治区重点打造的沿河现代农牧业基地,达拉特旗把“十个全覆盖”工程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抓好产业支撑,让农牧民生活幸福起航。
走进达拉特旗昭君镇门肯嘎查,成片的紫花苜蓿,郁郁葱葱。过往的行人,纷纷驻足拍照。但人们很难想象,几年前这里近万亩的草原,都是荒滩和沙地。
“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为这片草原带来生机。道路通了,环境变美,吸引了正时农业有限公司,在这投资种植优质牧草。于是门肯嘎查中的6个社的千亩土地,全部流转给正时农业有限公司,公司每年支付农民们土地流转款。今年66岁的门肯嘎查麻黄圪旦村村民刘喜牛高兴地对记者说:“自从将地流转出去后,生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在公司打工挣份钱,流转土地有份钱,家里喂些猪、羊和鸡,也有些收入,每年能有一万多元的收入。”
培育扶持发展观光旅游、休闲娱乐产业,一批批产业村、重点村、重点户、农家乐、牧家乐,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农牧业结构调整,不仅加快了农牧民思想的转变、也促进了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许多农牧民,依托“十个全覆盖”工程,在建成村和在建村内,居民房前屋后的零散空地、整理出的宅基地种植经济林,发展小果园、特色花卉、中草药材等庭院经济,增加和拓宽增收渠道。实施高效节水农业项目,近110万亩,设施农业(温室、大棚)建设面积达到7400亩,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1%。
规模化经营水平提高,全旗现有涉农龙头企业43家,带动周边85272户农牧民参与。建成农产品储藏保鲜库7座、物流园区4个、市内直销点13家,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流通企业达到34家。
如今,侯家营子村的乡村旅游、道劳村的蔬菜种植、五股地村的设施农业、东海心村的黄河鱼、井泉村的乳牛养殖、门肯嘎查的现代草业等行业,已实现了规模经营,形成了品牌效应。粮油、饲草、乳肉、蔬菜、水产家禽等产业初具规模,并成为农牧民致富的重要渠道。(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王玉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