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锦旗独贵塔拉镇永兴村新居
在航拍镜头下,杭锦旗道图嘎查亿利牧民新村更像是一座风景独特的度假村。在鄂尔多斯,像这样的村庄不在少数。
9月5日、6日两天,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报道组一行走进鄂尔多斯,走访了准格尔旗、达拉特旗、杭锦旗,所到之处发现各地农村牧区从基础设施到产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斯仁巴布从散居的牧区搬到杭锦旗道图嘎查亿利牧民新村有10年的时间了,见证了村里“蜕变”的全过程。回忆起搬进牧民新村前的生活,他感叹道:“以前,我家住在沙漠深处,没有路,骆驼就是唯一的交通工具,那个时候如果家里有只骆驼,感觉就像是富翁一样。”
千沟万壑的山体上修起了致富路
现在,道图嘎查亿利牧民新村街道平坦整洁,村外柏油路四通八达,村内水泥路修到牧民家门口。斯仁巴布告诉记者:“以前村里只有主路是水泥路,路边也没有绿化。这里风沙天气多,我们每个星期清扫街道上的沙子就能拉满一辆三轮车。现在好了,整个村里没有土路了,村外还种着各类防风沙的树木,路上再也没有那么多的沙土了。”
像斯仁巴布一样见证自己家园发生巨大变化的还有达拉特旗树林召镇林园村的村民张生。这几年,村里的变化让张生老两口幸福感“爆棚”。张生说:“从前村里全是土路,到处野草丛生。一下雨,路上深一脚浅一脚水深能没过脚背。村里也没有路灯,晚上出门漆黑一片。这几年村里的变化简直就是翻天覆地。家门口就是水泥路,一到晚上新安装的十几盏路灯把全村照得灯火通明。村里也有了小广场、活动室。在这么好的环境下生活,我真想多活几年”。
9月5日,幸福互助院里的老人陈挨亮正在小院内摘蔬菜
这些变化,大多得益于“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得益于脱贫攻坚的政策。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以来,鄂尔多斯市累计完成投资200多亿元,完成了49个苏木乡镇、735个行政村、5067个自然村的建设任务,水电路等通到家,工程惠及19.9万户、55.3万农牧民。同时,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农村牧区建设还内外兼修,不仅美化了村庄,更是对产业发展进行升级转型,对文化建设进行了重点关注,为农牧民奔向全面小康开足“绿灯”,广大农牧民实现了居有新房、业有保障、心理上有归属感。
杭锦旗独贵塔拉镇道图嘎查新村共有36户牧民,其中有32户牧民开起了牧家乐
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乡黑圪崂湾村村民宋治国对本村产业升级转型深有感触。宋志国是黑圪崂湾村“渔家乐”最早的承办人,现在他经营着200多亩的鱼塘和“渔家乐”餐厅。他说:“现在村里大力发展旅游业,我们的生意越来越好了,游客最多的时候我家的年收入能达到上百万元。”其实,在宋治国创业之初,“渔家乐”并不是他的主业,当时是以养鱼为主。他说:“当年虽然靠鱼塘养鱼有些收入,但是发展却很艰难,因为村里路不好,商家不愿意主动来村里买鱼,只能靠自己一趟趟的往外送。这几年,村里对产业发展进行了精心布局,提出了打造‘神泉景区服务区和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目标,我们养殖户又有了新的致富路。”宋治国现在以养鱼为基础兴办起了“渔家乐”,实行产销一体,收入很可观。在宋志国的带动下,十二连城乡的乡村景观沿线已经有80余家“渔家乐”在悄然兴起。
报道组9月5日下午走进达拉特旗昭君镇二狗湾村时看到,极具艺术特色的房屋道路错落有致。村支部书记刘虎介绍,二狗湾村依托周边秦直道等历史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和文化产业,2012年成立了有9名成员的村文化旅游党小组,负责村旅游业发展规划和农副产品推广销售,把历史文化与“十个全覆盖”工程结合起来,引领带动村民依托历史文化脱贫致富。同时,为了巩固“十个全覆盖”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成果,加强后期管护,村委会还与每家每户都签订了《嘎查村环境卫生农户“五包”协议书》,规定村委会与村民的责任范围、环卫标准、制约措施等内容,促进环境卫生长效保持,更好地促进旅游产业发展。
“外修”村容村貌,打造乡村美景;“内修”产业转型提高居民收入、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鄂尔多斯市把“十个全覆盖”工程与脱贫攻坚,与现代农牧业、乡风文明、文化旅游等紧密结合,探索了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推进模式,让农牧民的生产生活实现了华丽蜕变。(内蒙古客户端记者赵静 杨凡 王玉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