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新闻 经济新闻 科教文卫 农牧新闻 社会民生 综合新闻 本网专题 理论评论 人物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专题 > 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 > 发展|全景图 正文   
【绿色化】内蒙古:让天蓝山绿水清永驻世间
内蒙古新闻网  16-11-27 00:30 打印本页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  
 

  绿色化之记者讲述篇

  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召开期间,本报在12个盟市设立12个采访小分队,以主持人与记者互动方式,从小角度、多视角出发,展示“五化”成果,讲述“五化”故事,展望美好未来。本期特刊,我们以“绿色化”为主题,连线兴安盟、呼伦贝尔、阿拉善三地驻站记者,结合当地实际畅谈绿色化发展。

  扎赉特旗:让“绿色”坐正席唱主角

  主持人:近年来,扎赉特旗着力调整农业结构,以绿色撬动、龙头牵动,发展高效特色种植,玉米种植面积从400万亩降到了300万亩,水稻种植面积由10万余亩达到60万亩,带动粮食“身价”和农民收入双提升。下面,我们请正在扎赉特旗采访的本报记者胡日查谈谈扎赉特旗在调整结构、绿色发展中感受最深之处。

  胡日查:随着当前农业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扎赉特旗农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主要表现为低端供给的种植业在农业中占比偏重,精深加工少、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品种不优、品质不高、品牌不响问题明显。

  “十三五”开局之年,如何迈好优化结构、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发展的第一步?扎赉特旗提出打绿色牌,发展高效特色种植,推进农产品绿色品牌建设,打造绿色有机产业化基地,带动粮食“身价”和农民收入的双提。

  主持人:打绿色牌,建设绿色有机产业化基地,这个目标基于什么考虑?

  胡日查:扎赉特旗是农业大旗,土质肥沃,水质清澈,属于清洁无污染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是农业部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示范旗,全国有机农业(水稻)生产基地。具有打造绿色有机产业化基地得天独厚的优势。

  主持人:这几年扎赉特旗加快绿色资源优势转化,采取了什么措施?

  胡日查:这两年,扎赉特旗大力推进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农业发展中,发展绿色有机水稻、杂粮杂豆、甜叶菊、甜菜等产业,推动牲畜品种改良,发展高效养殖;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牧业生产,推广工厂化育苗等标准化生产技术,实施标准化生产;抓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建设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生产可追溯体系,形成一批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美誉度好的“绿色扎赉特”品牌,在满足人们对绿色农产品的需求中,提升农业效益,提高农民收入。

  到目前,该旗已发展绿色农业基地421万亩、种植绿色水稻50万亩,特色种植40万亩、设施农业3.1万亩、甜叶菊7万亩、甜菜5万亩、杂粮杂豆67万亩,连续9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先后获得全国首批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示范旗、全国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等荣誉。大米、甜玉米、杂粮杂豆等传统加工业全部转向绿色、有机生产,“保安沼”“绰勒银珠”等有机大米多次在国际农产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目前,扎赉特旗年产水稻5.5亿斤左右,年加工能力4亿斤,生产优质大米2.8亿斤。该旗建设的4处水稻智能浸种催芽温室,能满足60万亩水稻种芽需求。

  朴成奎:与乡亲共圆绿色水稻梦

  主持人:扎赉特旗在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中,围绕“绿色”“生态”两个关键词,调结构转方式,打造特色农副产品“金名片”,提升农业效益,提高农民收入。我们连线在扎赉特旗音德尔镇绰勒银珠米业有限公司采访的本报记者胡日查,请她来讲讲全国种粮大户朴成奎的绿色有机金水稻梦。胡日查:自2009年,绰勒银珠米业的“当家人”朴成奎在150亩有机稻田中进行鱼稻共育实验性栽培养殖成功以来,他的1万亩绿色水稻和1400亩鱼稻共育有机田成为“银珠米业”合作社197户社员的“聚宝盆”,社员人均纯收入由建社初期的6000元提高到2万元,让周边村屯的乡亲们羡慕不已。与传统大米销售价格相比,有机大米要高出5至6倍,最高端的甚至卖出40元1公斤,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设立了直销店、体验店,产品供不应求。主持人:朴成奎成为靠发展现代农业富起来的领头人,未来在发展现代绿色有机农业上,还有什么新的梦想?胡日查:为了带动乡亲们尽快富起来,2010年他组建了扎赉特旗绰勒银珠水稻专业合作社。在朴成奎的率领下,合作社社员已发展到197户,带动了216户种植户共同致富。合作社流转土地由建社初期的1400亩发展到1.14万亩;有机水稻种植由建社初期的300亩发展到1400亩。说起今后的发展,朴成奎打算分两步走:到2017年,基地面积达到3万亩,“绰勒银珠”品牌争创全国驰名商标,“绰勒银珠”北方金稻打入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社员人均收入达到3万元,社员发展到300人,并组建合作联社;到2020年,基地面积发展到10万亩,米业加工能力年产5万吨,社员发展到1000人,人均收入4万元。

  陈巴尔虎旗:在美丽发展中大步前行

  主持人:近年来,陈巴尔虎旗坚持绿色发展,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在美丽发展中牢牢坚守着生态底线。下面我们连线正在陈巴尔虎旗采访的本报记者李玉琢,让他来讲述一下正在美丽发展中大步前行的陈巴尔虎旗。

  李玉琢:相信内蒙古人仍会对2016年央视春晚北方分会场的精彩节目记忆犹新。它的举办地,就在陈巴尔虎旗境内的呼和诺尔景区。

  陈巴尔虎旗有世界唯一的纯天然草甸草原,素有“天鹅故乡”“天堂草原”之美誉。近年来,该旗在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一路高歌。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为10.9:67.1:22,二产业独领风骚,初步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去年,该旗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6万元,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2万元,这在呼伦贝尔市,是处于第一方阵的旗区。

  主持人:坐拥“天堂草原”,陈巴尔虎旗是如何守住生态底线,实现美丽发展的?

  李玉琢:如何在经济发展中守住生态底线?陈旗以美丽发展的实践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近年来,陈旗坚持绿色发展,牢牢把握美丽发展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国家生态示范旗”“中国绿色名旗”“中国低碳旅游示范区”“中国宜居宜业典范旗”等殊荣,可谓陈旗绿色发展的生动注脚。

  “十二五”期间,全旗实行了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实施了污染防控重点工程,强化山水林草湖生态保护与修复,抓好重大生态工程,坚持最严格耕地保护和集约节约用地制度,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制。

  “十二五”期间,全旗累计完成沙区综合治理124.5万亩、退牧还草560万亩、矿山及公路沿线废弃采坑治理10平方公里,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8平方公里。在国家生态乡镇创建中,陈旗7个苏木镇中,有6个成为国家和自治区级生态镇。

  近年来,陈旗牢固确立工业主体地位,产业支撑由“一煤独大”逐步向多元化转变,煤炭深加工水平逐年提高,就地转化率达到19.2%,清洁能源、有色金属、新型建材等产业日益发展壮大。

  主持人:旅游业日益成为自治区的重要产业,陈旗是怎样推动旅游业发展的?

  李玉琢:旅游业是环保低碳的“无烟工业”。陈旗把发展全域旅游、四季旅游作为实现美丽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支撑。每年春夏旅游旺季,巴尔虎草原景区游人如织。每年的12月下旬,独具民族特色的中国冰雪那达慕开幕式,如期在陈旗宽广无垠的大雪原上举行。目前,陈旗正在推动呼伦贝尔草原国家公园5A级旅游景区、中国草原产业集聚区项目建设。独具地域、民族特色旅游项目的开发,将成为这里的旅游业发展重要引擎。

  席青虎:碳汇产业成功破题

  主持人:素有“绿色净土”之称的呼伦贝尔,在打造我国北方重要的森林、草原、湿地碳汇基地有着独特的优势。我们连线正在呼伦贝尔林业局采访的本报记者李玉琢,让他和呼伦贝尔林业局信息中心副主任席青虎一起谈谈呼伦贝尔的碳汇产业是否有了实质性的突破?

  李玉琢:实现减排,主要有2种方式,一种是直接减排,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源;另一种是间接减排,就是增加温室气体吸收汇,也叫增汇或碳汇。这主要是通过森林等植物的生物性特征,即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到植物体和土壤中来实现。林业碳汇是通过实施造林再造林和森林资源管理、减少毁林等活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与碳汇交易结合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席青虎:如今,碳汇产业在呼伦贝尔不仅仅是个耳熟能详的洋名词,在呼伦贝尔南部的红花尔基林业局,呼伦贝尔市碳汇造林已经在此成功破题。红花尔基退化土地碳汇造林项目起步于2009年。这一年,绿海森林旅游公司在红花尔基林业局的支持下,开发了这个项目。该项目在红花尔基境内营造12.5万亩的樟子松纯林,计入期为40年。在第一个计入期内(至2049年),预计产生131482吨二氧化碳当量的减排量。

  为了提高碳汇造林的技术含量,2015年6月,呼伦贝尔市政府与北京林业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北京林大为绿海森林旅游公司开发林业碳汇项目提供智力支持。今年3月,红花尔基退化土地碳汇造林项目在国家发改委备案。这标志着该项目产生的减排量获得可进入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绿卡”,填补了我区在林业领域开发减排项目的空白。

  阿左旗:“飞封造”并举治沙致富双赢

  主持人:近年来,阿拉善盟通过生态保护和建设并举改善生态,使全盟草原退化、沙化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特别是阿左旗,经过多年的生态保护和建设,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通过生态建设发展沙产业为农牧民拓宽了致富路。日前,本报记者刘宏章走进阿左旗探访生态建设给该旗带来的巨大变化。

  刘宏章:近年来,阿左旗推出“保护与建设并重、以保护为主”的措施,结合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草原生态补助奖励的政策,实施项目区封禁保护、沙漠绿化锁边、人工造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等重点生态治理工程,在与沙漠化斗争和生态恢复的过程中,阿左旗摸索总结出了“以灌为主,灌、乔、草相结合;以封为主,封、飞、造相结合”和“保护就是最大的建设”的林业治沙技术措施,逐步形成了围栏封育、飞播造林、人工造林“三位一体”的防沙治沙保护生态屏障的建设格局。

  特别是飞播造林,是阿左旗改善生态建设的亮点。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飞播造林467万亩,在腾格里沙漠东缘和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分别建成长350公里和110公里的治沙绿带,让流动沙丘趋于固定和半固定,成为巴彦浩特城区、贺兰山林区最前沿的一道绿色生态屏障,有效阻挡了两大沙漠的前移。

  如今,贺兰山保护区的有林面积由过去的36万亩增加到60.6万亩,森林覆盖率由31.6%提高到45.7%,野生动物种群和数量也明显增多;飞播区内植被覆盖度已由过去的0.5-5%,提高到12.8-50.4%。我们在飞播造林项目区内看到:沙拐枣、花棒、籽蒿等沙生植物郁郁葱葱,植株丛生,生长茂盛,与项目区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主持人:在生态改善的同时,阿左旗是如何实现生态建设和富民双赢的?

  刘宏章:近年来,阿左旗在推进生态建设中,向沙漠要绿色、要效益,积极培育发展以肉苁蓉、锁阳、沙地葡萄、文冠果等为主的特色沙产业,变沙成金、化害为利,实现了生态治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多赢。截至目前,全旗已形成人工梭梭林110万亩、适宜接种锁阳的天然白刺林724万亩,人工种植黑果枸杞512亩,年产干肉苁蓉293吨,产值近6000万元;年产干锁阳600吨,产值近1000万元。目前阿左旗直接和间接从事沙产业发展的农牧民达1万多人,人均年收入3至5万元,部分牧户达到10至30万元。如今绿色沙产业已成为该旗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放眼未来,阿左旗要按照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提出的守住发展、生态和民生三条底线,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保护优先”的原则,把该旗建设成为一个天更蓝、草更美、农牧民更富裕的崭新生态产业发展良好的先行区。

  郭新军:沙漠绿了农牧民富了

  主持人:阿拉善盟在推进生态建设中,积极培育发展以肉苁蓉、锁阳、沙地葡萄等为主的特色沙产业,生态沙生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一大批农牧民致富。我们连线在阿左旗吉兰太镇哈图呼都格嘎查郭新军家采访的本报记者刘宏章,请他来讲讲牧民郭新军通过生态建设发展沙产业致富的故事。

  刘宏章:今年58岁的郭新军是哈图呼都格嘎查土生土长的牧民。他家有1.1万多亩草场,分布着9700多亩天然梭梭林。过去放牧,全家一年的纯收入也就一两万。遇到大旱之年,不但没有收入,草料还要倒贴。2000年实施禁牧后,郭新军把自家的300多只羊、70多峰骆驼全部处理掉,将自家的天然梭梭林全部用围栏围了起来,一门心思地种起了梭梭林。针对他所在地区严重干旱的环境现状,在树种选择上,他重视挑选适宜本地区种植的耐旱、耐盐碱的优良品种;在栽植过程中,他凭着多年在牧区生活积攒的经验,自制造林工具,提高劳动效率。

  郭新军在沙漠种梭梭林16年中,在近万亩天然梭梭林的基础上,又新增1200多亩人工梭梭林,成活率在95%以上。而且梭梭林有效地固定了流动的沙漠。

  主持人:郭新军现在的生活如何?他为当地的生态建设又做了哪些事?

  刘宏章:在种植梭梭林治沙的同时,郭新军还在梭梭林下嫁接肉苁蓉,实现了既治沙又致富“双赢”,现在通过种梭梭挖苁蓉、采苁蓉籽、加工苁蓉礼品,每年纯收入能达二三十万元。3年前,他联合5户牧民办起了达雅尔赛苁蓉种植合作社。他个人出资5万元,并拿出5公斤苁蓉种子,带动牧民种植梭梭、苁蓉。在他的带动下,现已有17户牧民加入到了合作社,新种梭梭林达2万多亩,实现治沙又致富的双赢。

  

[责任编辑 王美花 ]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图片
【表情】种植白瓜子亩均收入800元
【现场】地铁1号线呼钢东路站主体结构封顶
【表情】爱心捐助
回民区有了敕勒川口簧研究所
内蒙古新闻一周排行
• 煤炭物流园区寻租启事
•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次代表大会隆重开幕
• 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主席团举行第一次会议 李纪恒主持
• 李纪恒布小林看望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代表
• 热烈庆祝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盟市委书记访谈
• 参加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代表全部抵达首府
• 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举行预备会议 李纪恒主持
专题推荐
深改组1000天
【专题】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迎接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
• 【走千村万户 讲精彩故事】点赞百名好支书
• 【专题】亮丽风景线·走遍内蒙古
• 【专题】第十三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
网站介绍 | 组织机构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