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
你所有的隐私信息,只要有人付钱,就可以轻易被查到。这是否让你不寒而栗?近日,记者只花费700元就买到了同事的私人信息,更可怕的是,竟然有第三方软件为这样的服务提供担保,整个交易已跃升到了“平台化”的地步。此事再次引发公众对隐私安全的讨论。
补齐短板才能堵住缺口
□然玉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社会就是一个大数据的社会。然而,与海量数据储备不相匹配的是,我们还未找到一套成熟的机制或方法,来进行有效地约束与管理。在此语境下,似乎所有人都是“裸奔者”。
不难想到,所谓的“商务调查”“人肉搜索”等服务,只是一种最终端的商业形态。这条漫长的产业链,其前端必然是各行各业的信息泄露与打包整合。但是很多时候,当事人并没将“泄密”当成多么恶劣的事情,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关于个人隐私保护和商业秘密保护的专门法律。
在执法实践中,面对个人隐私泄露案件,相关部门也经常感到难以处理。要真正堵住个人信息泄露的缺口,亟须补齐立法层面和实践层面的短板。公共立法的滞后是一个方面,而行业内部监管的不作为则是另一方面。在许多行业企业,针对客户隐私的保护,并未有一套健全的业务流程和职业规范来为之兜底。于是乎,各个环节的“经手人”都有机会、有能力收取信息、泄露信息,到最后“泄密”成为流行的潜规则,却没有一个人要为此负责。
在大数据的今天,如果人们都习惯了自己的信息被卖来卖去,各行的从业者都习惯于“卖隐私”来赚取外快,那么,关于“信息保护”的无力与无奈,便是一种彻底绝望的放任自流。而要打破这种局面,显然任重道远。(据人民网)
多些“痛感”少些自欺欺人
□黎青
在自己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当成“人肉”在买卖交易;只要有人掏一点儿钱,我们就如同被扒光了衣服裸奔在人家面前。何其汗颜?何其羞辱?何其令人愤怒?
我们热衷于网络生活带来的便利,也知道很多打着大数据名义的公司在搜集各种“情报”。但是我们经常又自欺欺人地说服自己,假装不知图个清净。甚至,面对普遍存在的信息“裸奔”现象,连执法部门也有点儿麻木了。在此次事件中,记者向警方反映情况,民警竟然表示,因被泄露的信息尚未构成公开上网等情节,所以暂“不予处理”!
关于个人信息安全,这几年说得很多。但就整体而言,神经麻木、痛感不足是包括管理者和消费者在内很普遍的一种态度,大家仍在低估隐私“裸奔”造成的实际伤害。比如说银行、通讯商等机构,应该负有什么样的责任,仍是没有从法律上说清楚;很多模糊的数据采集机构,如何管理信息安全,并没有很严格的约束。这个盘子越做越大,卷入其中打擦边球的不法组织越来越多,责任界定与追究的账却越来越糊涂。
都说今天是一个大数据时代,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健康的大数据服务,是一个法治的大数据时代。态度是行动的先导,全社会态度硬起来,多些“痛感”少些自欺欺人,隐私“裸奔”问题才可能逐渐解决。(据齐鲁党报网)
监管应该走在前面
□刘雪松
多达11项内容的个人隐私,只需700元就有人帮你分分钟搞定,且有第三方软件提供担保。个人隐私这么廉价就“被裸奔”了,不禁让人惊出冷汗。
综观这些被不法分子轻易获取的隐私信息,人们不难发现,条条信息都与一个关键词有着必然联系,那就是实名制。这本身是一件非常尴尬的事情,个人信息实名制之前,信息化时代的不安全因素日益剧增;而实名制之后,只要任何一个掌控信息的关口出现漏洞,个人隐私安全就变得十分脆弱。
虽然不能因为实名制有漏洞和隐患,就把孩子和脏水一起倒掉,但实名制这把双刃剑,的确向社会亮出了其可怕的一面。实名制下的个人信息还没整合到完全便民利民的时候,实名制下属于个人隐私的信息,反而轻易被不法分子玩转开来了。不得不说,这是一场智商的对决、效率的对决、法治的对决。
在一个个人隐私可以被精准、快速收集并疯狂交易的时代,暴露的是实名制信息系统的把控漏洞和职能部门的监管漏洞。这些漏洞,不论是技术的,还是人为的,它客观造成的后果就是给社会群体带来巨大的安全威胁。个人信息实名制已接近完成,但监管的秩序还远远地跟在后面磕磕绊绊,法治的、机制的、责任的要素还上气不接下气。这些问题,必须与每一起个案一起面对,一并解决。(据新华网)
e针见血
@陌上柳絮:当前,个人隐私被倒卖滥用的根本原因在于相关立法滞后和监管缺位。因此,提升责任感,增强安全意识,靠运营机构的自觉和个人努力还远远不够,更要靠法规的推动和倒逼。
@酷酷猫:个人隐私“裸奔”,何谈网络安全?中国有几亿网民,如果网络平台安全漏洞得不到有效解决,就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个人信息被非法窃取和泄露的风险。事实上,维护网民的隐私权和安全权,是网络平台义不容辞的职责。
@江山如画:不能再这样淡漠和麻木了,不能再让这种“裸奔”持续下去,个人信息保护亟须引起高度重视,有必要列入国家层面的治理议程,请不要让公民继续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