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赤峰市松山区夏家店乡政府北面的一座大山深处,有一座不起眼的小村落,由于这一带山势起伏,村子又坐落在地势低洼的山沟里,即使是从唯一一条通往外界的水泥路经过,都很难发现。村落虽小,却背负着大山里的人们全部希望,它有一个好听吉祥的名字,叫兴隆村。
兴隆村隶属于赤峰市松山区夏家店乡,位于松山区中东部,距离赤峰市区约50公路,全村土地面积100500亩,全村12个自然组,总人口876人,276户,贫困户超过一半,是国家级扶贫攻坚贫困村,没有集体收入,农民收入低,人口老龄化严重,地下水资源匮乏,水层在80米以下,农民的生产生活用水受到威胁。10月上旬,记者在夏家店乡副乡长张立明的陪同下,从赤峰市区出发,沿着蜿蜒曲折的水泥路翻山越岭30多公里,来到了兴隆村,实地采访了村民们的生活用水情况。
老井成为回忆
从赤峰市区一路向东行驶30多公里,水泥路北侧有一条更狭窄的水泥路,这条路便是通向兴隆村的唯一道路。
当记者一行进入到山沟里,远远地看到山沟两侧的山坡上分散着山村民居,村民们的住宅大都依山而建,所以不像平原地带的民居整齐划一,村里也没有整齐的街路,户与户之间都是用蜿蜒的小路来连接。听说记者前来采访村民的用水情况,兴隆村党支部书记李明和十几位村民早早地等候在村口。见到记者,大家都热情地上来打招呼,脸上挂着淳朴的笑容。
58岁的李井民住在村北侧的一处高坡上,他指着院中一眼干枯水井对记者说:“我从小就吃这口井的水长大,可是这十多年来,井水越来越少了,直至干涸,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念想保留了下来。”
在村民徐相军家,记者看到一个用钢筋和铁管焊成的大辘轳,他回忆说:“以前我们村地下水丰富,挖个十多米深就能挖出水来,可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水就越来越少了。我们家当年就是靠这个辘轳提水的,可是井水水位越来越低,后来干脆提不出水来,这辘轳也就没什么用了,这些年日晒雨淋,渐渐生锈了。头些年,村里还打了一眼机井,每天通过定时抽水给村民使用,起初,水泵每天的抽水量挺多,每家可以一次灌满好几大缸,可是这两年也不行了,每天只能抽五六分钟的水,遇上大旱,干脆就抽不出水来,我们没办法,只能到别的村拉水吃。”
记者接连走访了许多村民家,看到大部分家庭已经严重缺水,有的老年人单独居住的家庭,由于缺少劳动力,家中的饮用水更是少得可怜,人畜争水水缸见底已经成为这些缺少劳动力家庭无奈的现实。
地下水水位下降
兴隆村南侧有一个形如馒头的山丘,站在山丘上,就可以将整个村子一览无余。李明书记指着小山南面约一公里远的一个山沟告诉记者,上个世纪90年代,这个山沟还是一条河流,一年四季从不间断,河水一直流到山前,最后流入红山水库。
“虽然现在河水干了,地下水的水位下降了,但是经过水文地质专家测定,只要打一眼深水井,再在这个山坡上建一座蓄水池,就可以把井水提上来,储蓄在这里,在通过管道,把蓄水池里的水输送到村里,让村里的家家户户都能吃上自来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村民得知蒙牛乳业和《北方新报》有一个大型的惠民工程——‘蒙牛爱心井’,专门为全区缺水的地区解决人畜饮水的问题,我们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就代表全村876名村民,提出申请,希望‘蒙牛爱心井’能为兴隆村的老百姓打上一眼井,解决全村几代人的生活难题。”
村民企盼爱心井
自从兴隆村提出申请以后,很多村民,尤其是家中缺少劳动力的村民对这个项目都非常的期待,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很多村民都围拢过来,表达了他们对“蒙牛爱心井”落户兴隆村的期盼。
78岁的村民李存激动地对记者说:“快让蒙牛来我们村打井吧,修桥铺路打井,这可是功德无量的善事啊,要是能活着吃上这眼井水,这辈子也不算白活啊!”
“兴隆村的土地就是肥沃,可就是缺少浇灌,完全是靠天吃饭,如果能有一些水来用于膜下滴灌,那我们庄稼的收成也会有很大的提高,听说我们村已经申请了‘蒙牛爱心井’项目,如果真能在我们村打眼井,那可是天大的好事啊!到时候,蓄水池里的水多了,若是能调配一些水给村民灌溉农田,那我们的庄稼产量可要成倍增加了。”几位村民七嘴八舌地说。
张立明副乡长告诉记者,为了让“蒙牛爱心井”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发挥这个工程的最大效益,让“蒙牛爱心井”能更长久的为村民造福,夏家店乡政府决定在“蒙牛爱心井”项目资金的基础上,为这个打井项目配套12万余元,保证让这个项目保质保量的落实到位,造福兴隆村百姓。
据了解,兴隆村有着肥沃的土地,村民们的收入大部分来自于农业生产,但是由于近十几年来连年干旱,严重影响到了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也直接影响了农民经济收入。村民们热切盼望能在村里打一眼井,在满足全村人生活饮水的同时,也可以调配一些水用于附近农田的膜下滴灌,增加农民的农作物产量和经济收入,从而让更多的村民脱贫致富。(记者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