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形势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可持续增长动力增强;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更趋完善,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新兴动力持续发力,支撑作用进一步提升;消费环境持续改善,收入保障机制不断完善;改革红利持续释放,护航经济平稳增长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
经济可持续增长动力增强
2016年以来,自治区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随着“五大任务”的贯彻落实,企业经营成本持续下降、工业企业效益显著回升、房地产市场逐步回暖、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不断加强,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系列积极变化。可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转型压力下的内蒙古经济拓展出了一片新空间。2017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是全区经济转型升级的主线,自治区将加快实施“三去一降一补”专项方案。去产能方面,在确保完成化解任务基础上,将更加注重由“量的控制”向“引导去产能与产业优化布局、转型升级相结合”转变,为进一步改善企业盈利状况、推动企业投资和扩大再生产提供了保障,尤其是工作重心的转变将有力助推全区主导产业结构优化、脱困升级。去库存方面,包括财税、户籍领域等一揽子配套政策进一步细化的预期大幅升温,鄂尔多斯创新开展的“房票”政策也将进一步推广,一系列创新、务实的政策组合将有效刺激和激活新需求入市,进而稳定全区房地产市场,并带动上下游行业发展。去杠杆方面,将继续扩大企业直接融资规模,推动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并制定中长期债务风险化解规划和应急处置预案,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提升经济金融化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撑。降成本方面,在继续落实好49项降低企业成本举措,保持政策连续性基础上,将加大对制造业增值税、“五险一金”等企业支出项目的调整力度,有助于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稳定企业生产。补短板方面,将全面加大对减贫脱贫的支持力度,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改善基础设施,加快科技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为进一步夯实发展根基、增强发展后劲提供了保障。总体看,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一系列符合中央精神、体现内蒙古特色、解决具体问题的改革举措将有效缓解供需失衡矛盾,降低经济波动性和风险,推动全区经济可持续健康增长。
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更趋完善
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战略的实施,以及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的深入推进,内蒙古的区位概念正由过去单纯的地理特征转换为全国重点区域战略布局和经济腹地辐射的交汇点、结合部和过渡带,重要性日益凸显。李纪恒书记多次表示,内蒙古要更加积极主动地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坚持联动周边、双向开放、多边合作,加快形成“北上南下、东进西出、内外联动、八面来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按照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的部署,自治区在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加快建设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基础上,将着力扩大对东北亚的开放,打造东北亚地区合作的重要枢纽;密切同港澳台及东南亚的交流合作,拓展向南开放的新空间;加强同中亚、西亚和欧洲的贸易往来,构筑详细开放的国际经贸大通道。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将有利于充分发挥自治区在资源、区位、文化特色等方面优势,吸引资金、人才、技术、信息,加快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同时,第十次党代会提出,要加强同周边省区的务实合作,主动融入京津冀、辽吉黑等地区发展,积极承接沿海地区先进产业转移,抓好跨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园区共建。大力发展口岸经济,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抓好重点开发开放实验区、合作先导区和跨境经济合作区等对外开放平台建设,将促进我区与周边省区市深度合作,推动与俄蒙等国家及地区的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拓宽合作领域,形成优势互补,为发展拓展出更广阔的空间。
新兴动力持续发力
支撑作用进一步提升
从近年我国经济发展趋势看,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在加快成长,尤其是服务业和消费快速发展,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前三季度,服务业对GDP的贡献达到58.3%,消费对GDP的贡献率已达71%,以服务业和消费主导经济增长已经成为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特征。同国家相比,我区服务业和消费发展程度虽有所滞后,但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也在逐步增强。服务业方面,前三季度,全区服务业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3%。2017年,服务业继续领跑全区经济的趋势不会变,尤其是旅游、大数据产业的蓬勃发展将为服务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旅游方面,内蒙古自然风光辽阔壮美、民族文化独具特色,下阶段,自治区将着眼于发展全域旅游、四季旅游,实施“旅游+”战略,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全方位宣传,“多业融合、全域联动”的大旅游发展格局正在形成,必将成为一支拉动消费升级、带动相关行业增长的主力军。大数据方面,目前,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和华为、中兴、中国科学院等行业、科技龙头的数据中心纷纷落户,全区已建成70万台服务器的总承载能力,规模领跑全国。10月初,内蒙古入选第二批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又为发展大数据产业提供了重大政策机遇。此外,从2016年起,自治区本级每年将安排不少于5亿元资金,重点支持大数据基础信息资源库、公共服务平台等项目,并给予企业优惠政策扶持。大数据产业的快速发展,既可以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通过‘互联网+’改造升级全区的传统产业,又可以催生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现代服务业等各类新兴业态,将成为推动全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消费环境持续改善
收入保障机制不断完善
自治区积极贯彻国家一系列扩大消费的政策举措,2017年,消费潜力有望得到进一步释放。
一是社保体制加快完善,消费基础更加稳固。长期以来,制约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导致居民预防性储蓄过多,消费难有较大增长。按照第十次党代会部署,下阶段自治区将加快推进全面参保计划,完善养老保险缴费和转移接续政策,整合城乡居民医保政策和经办机制,加强对城乡困难群体的生活保障,稳步提高保障待遇水平,这些举措将有效减轻居民预期支出的压力,提升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消费预期,从而推动资金由保障性项目向消费性项目转移。
二是消费环境渐趋改善。近年来,我区积极推进电子商务与农牧业、商贸流通业、休闲旅游业、文化产业等领域的融合发展,大力推进特色型区域电子商务发展,一批本地化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交易平台相继涌现,大大提高了商贸流通效率和居民消费便捷程度,改善了消费环境。同时,自治区加快推动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城市物流配送网点、便民生活服务圈建设,全力实施“便民连锁超市”建设工程,消费便利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将有效激发之前由于消费环境欠佳而不能释放的消费潜力。
总体看,以服务业和消费为代表的新动能孕育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将有效对冲结构调整的下行压力,对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保持全区经济稳定增长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改革红利持续释放
护航经济平稳增长
近年来,内蒙古坚持把全面深化改革摆在重要位置,用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用改革的思路打开局面,形成了一批具有内蒙古特色的改革亮点。随着改革红利的持续释放,市场活力不断激发,全面深化改革成为推动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2017年,我区全面改革攻坚将向纵深发展。行政体制改革方面,将继续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这将进一步规范权力运行,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市场机会、更公平的经营环境,有利于激发全区企业投资和创新意愿。投融资体制改革方面,将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优化营商环境,放手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将极大拓宽我区民间资本的投资领域,激发微观主体投资活力,促进全区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源的整合发展。价格改革方面,将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综合试点,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这为扩大我区电力资源和电价成本优势提供了必要支撑。财税金融改革方面,将完善“营改增”具体措施,进一步消除重复征税,降低企业税负,为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鼓励新经济成长打下坚实基础。国有企业改革方面,将有序实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和规范投资项目引入非国有资本参股,利于推进国有企业、国有资产整合重组,实现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也利于优化资本结构,推动国有资本更多集中到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总体看,各项改革举措的纵深推进,将成为推动我区全年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最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