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新闻 经济新闻 科教文卫 农牧新闻 社会民生 综合新闻 本网专题 理论评论 人物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专题  >  庆祝自治区成立70年  >  理论云   
让“五个认同”扎根各族人民心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创建活动,使“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的思想深深扎根各族人民心中。认同是团结的前提,没有认同就没有团结;认同是团结的根基,没有认同,团结就是无本之木。我区各族群众要增强“五个认同”意识,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大局,让“模范自治区”的荣誉永放光彩。

  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首先表现在爱国。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和优良传统,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思想与道德的精髓,爱国精神穿越时空,一直流淌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脉中,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灿烂不息,历经磨难而不分裂就是最好证明。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周恩来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徐特立说:“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爱国主义一直是我们凝聚民族精神、鼓舞人民斗志的鲜艳旗帜。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就要求各族群众把维护祖国统一和加强民族团结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在祖国统一等大是大非问题上旗帜鲜明地同一切分裂祖国的行为作斗争,立场坚定地树立起对祖国未来发展的信心,树立对伟大祖国的归属感。

  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民族是中华大地上几千年来民族精神、民族情感与民族文化的凝聚和象征。56个民族水乳交融、唇齿相依、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观念和中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始终把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群众相互了解、相互帮助、相互欣赏、相互学习。要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各族群众要深刻认识各个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这一史实,真正认同各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分子的基本概念,树立起中华儿女的自豪感,维护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团结统一。

  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华文化是56个民族共同创造、共同享有的精神源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一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二是对优秀的各民族文化的认同。各族群众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以开放的态度对待各民族文化,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相互欣赏,确立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自信,使中华文化成为各族群众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强大精神支柱。

  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革命、建设事业取得巨大成就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然而近年来,一些敌对势力不遗余力地攻击中国政党制度,有的恶意曲解或污蔑我党党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或人物,有的将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无限夸大,否定党的巨大功绩。种种行径都指向一个目的,即妄图动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要求各族群众深刻认识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与西方政党制度的本质区别,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居功至伟,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看到我们党主动回应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勇气与实践自觉,自觉抵制动摇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言行。

  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要求各族群众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理论体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鲜明的人民性和独特的本土性,从而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作者郝志敏  单位:内蒙古党校)

[责任编辑 张睿]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图片
【定格】乌梁素海重现碧波荡漾
五月十三“祭敖包”祈平安
【高考现场】信心满满进考场
【定格】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内蒙古新闻一周排行
• 内蒙古80岁以上老人高龄津贴人人有份!
• 布小林在乌兰察布市和锡林郭勒盟调研精准扶贫工作
• 国务院安委会第四巡查组进驻我区开展安全生产巡查工作
• 李纪恒:抓重点攻难点推试点创亮点 更加富有成效地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纵深
•  “中华诗教先进单位”授牌仪式引发企业关注文化事业
• 内蒙古7个县(市、区) 入选国家试点
• 内蒙古曝光百名违法驾驶员:最多被扣96分
专题推荐
治国理政进行时
【专题】内蒙古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
• 【专题】2016内蒙古大数据产业推介会
• 【专题】聚焦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
• 【专题】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两会
举报指南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