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不是“普世价值”梦
西方“普世价值”打着“自由、平等、民主、博爱”的幌子,宣扬这些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人类共同价值观,放之四海而皆准。其实,这种“普世价值”不过是人们的美好幻想而已。
价值和价值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决不能混为一谈。价值是在人类社会实践中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具体到社会生活中,价值就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利益的实际满足关系。一个事物作为客体能满足主体的利益需要,我们就可以说,这个事物有价值。通俗地说,价值就是利益。而价值观是人们对世界本体(存在)之间的客观关系的认知,通俗地说,价值观就是人们对某个事物可能有用或者无用的感觉和认知,是价值事实的反映。这种反映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虚假的。人们有时会一厢情愿地希望满足自己的一切利益需要,但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人们的利益需要只能得到一部分的满足。当前,我们的世界在整体上还是阶级社会,阶级分化依然存在,因此,普遍适用于所有国家、民族和阶级的“普世价值”是不存在的,只不过是人们的一个良好的愿望而已。
“普世价值观”的基础在于人类共同利益,如果缺乏共同利益的支撑,“普世价值”只能作为一种美好的愿望或幻想而存在(例如关于“世界大同”及各种乌托邦的追求),不具有真正的意义。因此,“普世价值观”只能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价值观。人类共同利益的出现需要形成真正的人类共同体,真正的人类共同体存在的社会将是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共产主义社会,这就是“自由个人的联合体”。在此之前,我们只能为建立这种联合体创造条件。因此,不能把价值和价值观混为一谈,更不能浪漫地把虚假的“普适价值观”当成普适性的价值事实。
西方推崇“普世价值”的背后,有着鲜明的政治取向和价值取向:宣扬普世价值的人崇拜和迷信西方的资产阶级抽象的价值观念和基本制度,主张资本主义是人类“最终制度归宿”。鼓吹“普世价值”的实质是淡化意识形态,意图实现“非意识形态化”。“‘非意识形态化’的结果是抽象人性论的泛滥。把社会矛盾的最终解决归结为抽象人性(良知、爱、同情心、容忍等),把人性不仅视为超阶级、民族、历史阶段的抽象存在,而且视为可以创造一切‘奇迹’的神奇力量(例如可以改变物种本性,使‘狼爱上羊’一类)”。淡化意识形态的本质是把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中性化、普遍化、神圣化、绝对化为超阶级和超时代的所谓的“普世价值”,然后用所谓的“普世价值”来置换资本主义价值的概念,从而用资本主义价值观来取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取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实际上,“普世价值”与资本主义价值是同义但只是采用了不同表达形式而已。
尽管“普世价值”总是打着“人类文明”“世界文明”的幌子,但是其目标非常明确,一是在理论上消解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理想,以历史终结的名义确立资本主义在道德和价值上的制高点。二是在方法论上消解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其最终目的是按照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模式全面颠覆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根本改变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普世价值”通过鼓噪“民主宪政”,从政治体制改革打开“突破口”,实行“全盘西化”,改行资产阶级多党制,走所谓的“宪政之路”,从而使共产党放弃领导权,颠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对此,我们必须始终保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