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北屏
(一)“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时间,刻下内蒙古前行的足印。过去的5年,我们留下了什么,历史又将记住我们什么?
这是只争朝夕的发展步伐。2016年9月,366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2017年4月,全区掀起基础设施“七网”同建、战略性新兴产业“七业”同兴的热潮。从金秋至绮春,重大项目在全区上下的聚焦聚力中发荣滋长。
这是孜孜以求的开拓脚步。2016年11月,内蒙古大数据产业推介会向世界发出“英雄帖”。2017年2月,自治区与中央企业在京恳谈,推动双方合作从莽莽草原与潺潺流水般的相生相长,走向更加繁花似锦的春天。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批分布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公共服务、民生保障等领域的重大项目相继实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见到明显成效,自治区综合经济实力和科学发展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越来越多的群众切身感受到“民生温度”。重大项目成为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现代化内蒙古的有力保障和支撑。
(二)回顾,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归根结底要靠经济发展。而有项目,经济建设才有载体、有活力。
有专家认为,项目建设是投资洼地、资本的发酵池,是产业发展的加速器。可以说,区域经济的竞争就是项目的竞争。谁的项目大、谁的项目好,明天谁的产业层次就更高,谁的经济发展就更好。
启示,在实践中收获:近几年,面对持续增大的经济下行压力,我区经济之所以能继续保持平稳健康的发展态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投资和项目建设的拉动作用。冷静思考,我们今天的“欠发达”,就是昨天的项目不足造成的。如果我们今天的项目依然不足,将会与发达地区进一步拉大差距。
共识,在发展中凝聚:从我区区情和发展阶段来看,当前乃至今后较长的一个时期,坚定不移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不仅仅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稳定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和现实途径,更是突破瓶颈制约,推动转型升级,打基础利长远的战略需要和主要动力。
(三)“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面对经济科技发展新趋势,各地都在寻找新的突破口。
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做好转型升级这篇大文章,需要我们看清发展大势和竞争态势,更需要我们在抢抓先机中赢取未来。
要看到,一方面,资源、能源、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经济发展高峰期基本结束,一些传统产业下滑具有趋势性、长期性,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增长新动力是一场持久战;另一方面,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展开,必将在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领域持续出现新兴的产业部门,这为内蒙古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
阿里巴巴集团总裁金建杭感慨地说:“内蒙古自治区把大数据产业上升到一个新高度,这充分体现了当地大数据思维以及寻求发展新路径的决心和智慧。”不止是大数据云计算产业,自治区下决心推进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大数据云计算、生物科技、蒙中医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七业”同兴,让“新树长成森林”,正是坚信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带动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发展经济学家罗森斯坦·罗丹在《东欧和东南欧国家工业化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指出,能源、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且必须先于直接生产性投资。大量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地区要腾飞崛起,需要通过构筑交通优势来创造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铁路网、公路网、航空网、市政网、水利网、能源网、信息通信网,都是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全局性的骨干工程。对内全面畅通“微循环”,对外高效连通“大动脉”,才能在大开大合、大进大出中更好地融入全国、走向世界。
(四)好球都是在激烈的争抢中赢得的。
如何接续五年来砥砺奋进的步伐,在项目建设上再发力?思想再解放一些,招法再多一些,路子再宽一些,才能不断进军新领域,做成新项目,发育新产业。
项目从哪里来?放眼全国,我们不难发现,大招商大发展,小招商小发展,不招商不发展。招商引资要有“钉钉子”精神。正如一位干部在总结招商引资经验时说的:“区位、政策固然重要,但没有一股拼劲、没有无私无畏的精气神,什么优势都是空谈。”
如何让好的项目尽快落地生根?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必将激发市场投资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对项目落地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要在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研究、第一时间解决。
再好的项目,如果不抓紧实施,也只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如何推动项目投产达效?拿出“拼命三郎”的劲头,逢山开道、遇水架桥,方能交出实实在在、漂漂亮亮的成绩单。
(五)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时,骆驼队、勒勒车是主要运输手段,全区仅有86辆破烂不堪的“万国”牌汽车。
而在不远的将来,呼和浩特市民乘坐高铁到北京只需3个多小时,可轻松实现北京“一日游”的梦想。从“道阻且长”,到“人便于行、货畅其流”,重大项目建设像是一双有力的翅膀,带动内蒙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征途上疾速行驶。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向着建设现代化内蒙古迈进,向着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进军,我们有决心、有能力、有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