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新闻 经济新闻 科教文卫 农牧新闻 社会民生 综合新闻 本网专题 理论评论 人物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专题  >  2017网络媒体行  >  鄂尔多斯   
“天骄圣地”伊金霍洛重焕绿色生机
内蒙古新闻网  17-07-06 08:55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从阿镇通往各乡镇苏木的路上满眼绿色。

  盛夏时节,驱车行驶在从伊金霍洛旗阿拉腾席热镇通往各乡镇、苏木、煤矿的路上,满眼的翠绿飞驰而过。一片片樟子松林,一排排旱柳、杨树,一丛丛沙柳、沙蒿错落有致地覆盖着昔日的大片沙丘,绿色无限延伸……

  “从解放初期森林覆盖率不足3%、近一半土地面积沙化,到现在森林覆盖率达到36.35%,植被覆盖率达到88%,伊旗的生态环境变化不能不说是个奇迹!”随行的伊旗林业局办公室主任赵锐一路感慨。

  “伊金霍洛”汉意为“圣主的院落”,历史上这里是一块水草丰美的好地方,曾被成吉思汗誉为“梅花幼鹿栖息之所,戴胜鸟儿育雏之乡,衰落王朝复兴之地,白发老翁享乐之邦”。但由于干旱少雨、风大沙多等自然条件变迁和放牧复垦等人为破坏因素影响,成为三北地区受风蚀和水蚀双重危害的旗县之一。解放初期全旗森林覆盖率不足3%,近一半的土地面积沙化,出现沙进人退的严重局面。

  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上世纪70年代,全旗重新调整了农林牧发展布局,制定了以治沙造林为重点的《农林牧水综合治理规划》,把林业生态建设放在经济建设首位,创办了13个社办治沙站,136个社办林场,实行退耕还林、还牧还草等政策,沙化程度得到有效控制。

伊旗万亩樟子松人工造林基地绿浪翻滚。

  全旗现有2个国有林场和2个治沙站,下设41个作业区,总经营面积68.8万亩。地处阿镇西南的霍洛林场小霍洛作业区,如今已是伊旗万亩樟子松人工造林基地。站在防火瞭望塔上向四周眺望,8430亩樟子松林在清风吹拂下绿浪翻滚,方圆十几公里都淹没在绿色的林海中。上世纪70至90年代,霍洛林场与内蒙古林科院协作在沙地引种、栽植樟子松获得成功,为毛乌素沙地营造大面积樟子松人工林提供了科学依据,从此推广到全旗大面积栽植。

  “养护这些树木就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在这里坚守了十几年的小霍洛作业区队长苏强,每天要与其他3个护林员巡查、养护树木,绕基地一大圈下来得一天时间。

  在条件更为艰苦的新街治沙站,几代林业工人前仆后继植树造林,与黄沙斗争,终于将沙进人退的被动局面扭转。

  新街治沙站原站长韩文卿在这里工作了20多年,见证了这里荒漠变绿洲的巨大变化。他的爷爷在上世纪70年代曾在这里蹲点治沙,因此他对这个地方饱含深情:“设沙障、钉沙桩、栽树种草、残次林改造,我们肩负着这23.56万亩国有林地的管护任务。以前全是沙丘根本没有路,现在把沙子治住了,基本看不到裸露地面。多年辛苦付出有了成果,真的很欣慰。”

成吉思汗国家森林公园石碑

  为改善成吉思汗陵周边环境,再现当年成吉思汗赞美鄂尔多斯水草丰美的繁茂景象,伊旗旗委、政府于2010年起制定实施了成吉思汗陵周边防沙治沙项目。工程总投资11.6亿元,总绿化面积14.5万亩,栽植樟子松、油松、旱柳等乔木677万株,平均每亩投入7000元。该项目的实施,对防沙治沙、保持水土、改善人居环境、提升旅游区整体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2015年,该项目区被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是全国唯一以沙地人工植树造林为主体的国家级森林公园。

  在一代代林业人的精心呵护下,一片片树林成长、壮大,一座座沙丘后退、消失,在人与黄沙的抗争中,伊金霍洛人永不屈服、从未停歇。

  1978年伊旗被列入“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重点旗县,旗委、政府带领全旗各族人民开展了大规模治沙造林活动,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52.8万亩,飞播28.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0.5%,生态状况实现了由严重恶化到整体遏制逐步好转的历史性转变。

  进入新世纪,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全旗有计划、有步骤开展大规模治沙造林,先后启动实施了天保工程、退耕还林、三北四期、日元贷款植树项目,防沙治沙工作步入跨越式发展阶段,完成造林面积127.6万亩,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伊旗号有“煤海绿洲”之称,是因为该旗将煤矿开采与生态保护并重,各矿区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实施采空区复垦绿化。

年产1.5万立方米沙柳木型材示范生产线设备正在调试。

  在乌兰集团满来梁露天煤矿复垦区,两个大型喷灌设备将净化过的矿井水灌溉到植被上,紫花苜蓿长势正旺。该集团从2009年复垦至今,在矿区绿化方面投入大量资金,目前已种草2500多亩、杨树2万多棵、沙棘80万余株。今年新种了蔬菜、玉米、大豆、荞麦等80多亩庄稼,不仅绿化了复垦区,而且让员工吃到了绿色食品,一举两得。

  “十二五”以来,在“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和鄂尔多斯市建设“绿化大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总体布局下,伊金霍洛旗实施生态强旗战略,累计投入资金56.65亿元,完成生态建设任务14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4.5万亩。全民义务植树168万株,参加人数达到46.5万人次。截至2016年底,全旗森林面积达到299.1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6.35%,植被覆盖率达到88%,沙地面积已由过去的29.45万亩减少到现在的5.2万亩,年均减少29.3%。

  多年来,该旗通过政策驱动、科技推动、产业拉动等多元机制,让全旗生态环境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森林资源面积不断增加,林分质量显著提高。成功引进沙柳重组木等高科技项目,使林业生产力得到解放,林沙产业蓬勃发展,已基本形成了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地方林业工程、企业造林和农牧民造林多轮驱动的局面。全旗农牧民育苗面积达到22.3万亩,林下经济发展面积近10万亩,林沙产业总产值达到3.3亿元,农牧民来自林沙产业的人均收入达到2100元,全民参与造林积极性空前高涨。

  位于鄂尔多斯江苏工业园区的内蒙古清研沙柳产业工程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是2016年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与伊旗政府共同建立的沙产业项目公司。公司以沙生灌木的综合利用为主,进行沙柳科学种植——丝条加工——沙柳木绿色建材——木制品加工——装配化木结构房屋的全产业链系统开发,致力于科技治沙、沙柳木技术产业化、提升沙柳资源利用价值,为荒漠化治理提供解决方案。

  今年7月,公司年产1.5万立方米沙柳木型材示范生产线开工后,将带动首批80人就业,实现人均年收入3.9万元。该公司总理李一介绍:“公司将推广沙柳与优良牧草套种的科学种植模式,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当地农牧民积极种植沙柳,每亩年收入1000元以上可轻松实现。”

  在长期的生态文明建设中,伊金霍洛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态观:绿色是和谐、绿色是实力、绿色是经济。在这一生态观的指引下,荒漠化局面彻底改变,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丰收。(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郝雪莲)

[责任编辑 李中锋]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图片
【定格】公安主题宣传日 普及食品安全
【定格】西城公园开园了 赶紧去看看吧
【定格】呼和浩特市持续晴热天气
【现场】我区旱情依然严峻
内蒙古新闻一周排行
• 李纪恒参加杭锦旗独贵塔拉镇道图嘎查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
• 内蒙古首条高铁预计7月底开通 带你看的不仅是风光
• 国务院正式批复包头市城市总体规划
• 自治区党委巡视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周调度会 李佳罗永纲出席
• 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筹委办召开第21次调度会 李佳讲话
• 厉害了内蒙古!这4个地方被国家点名,有你家乡吗?
• 区直机关“双建双创”活动表彰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工作推进会召开 李纪恒作出批示
专题推荐
治国理政进行时
【专题】内蒙古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
• 【专题】2016内蒙古大数据产业推介会
• 【专题】聚焦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
• 【专题】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两会
举报指南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