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走进磴口县乌兰布和沙漠万亩生态光伏产业园区,一幅清洁能源与现代农业有机结合的巨幅画卷令人震撼——一栋栋大棚的顶部,排列整齐的蔚蓝色光伏电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生成的“绿色电流”源源不断汇入电网;大棚里面,各种有机蔬果长势正盛,“鸠坑”茶树嫩芽翠绿,多肉植物憨态可掬,药用蚯蚓在湿润的泥垅温床上孕育生长……
指着一座座光伏大棚,鑫盛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盛春江对记者说:“我们将光伏电池组件按照标准高度角安装在农业科技温室大棚顶上,利用太阳光能,将太阳辐射分为植物需要的光能和太阳能发电光能,既满足了植物生长需要,又实现了光电转化,发电、种植两不误。”
实地探访这个生态光伏基地,最让人感到新奇的是,光伏大棚将太阳能发电与现代农业种植完美结合,为引种的“鸠坑”茶树繁育与种植提供了优质可控的生长环境,让这种南方生长的茶树不远千里在北方沙漠里安家落户。
“由于沙漠地区光照充分,我们在光伏发电的同时试种了30棚‘鸠坑’茶树,成功实现了南茶北种。这批茶树长势良好,预计3年后可以采摘首批沙漠新茶。园区还规划了标准展示区、蚯蚓养殖区、有机果蔬区和农业创客区,延伸发展旅游观光产业,实现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盛春江说。
鑫盛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国光伏设施农业的领导者——青岛昌盛日电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全资子公司,于2014年11月12日成立。乌兰布和沙漠万亩生态光伏基地规划建设5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总投资6亿元,占地面积2500亩,配套建设950座玻璃温室、冬暖棚、阴阳棚、联排棚等农业科技温室大棚,棚内种植高效的有机蔬菜、茶叶、菌菇、多彩苗木、甜瓜、草莓、葡萄等植物。
2016年,鑫盛太阳能一期20兆瓦和二期10兆瓦已并网发电,341栋温室大棚建成并陆续投入使用。
今年2月15日,投资1.2亿元的三期10兆瓦项目开工建设,建设者正在紧锣密鼓安装太阳能板,预计6月30日并网发电。119栋新大棚也在同步建设,将同期投入使用。
5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全部装机并网发电后,每年发电总量将达到6986万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23054吨,为当地增添500余个就业岗位。
磴口县境内乌兰布和沙漠面积426.9万亩,全年日照小时数在3100到3300小时,属于我国太阳能富集区域,也是自治区规划发展太阳能产业的重点区域。如今,像昌盛日电这样的一批光伏发电投资者与乌兰布和沙漠温暖的阳光“一见钟情”,光伏茶树、光伏水稻、光伏牧草、光伏养殖等新兴产业的进驻,让浩瀚沙漠摇身一变,成为聚集绿色财富的“聚宝盆”。
磴口县委副书记王玉林介绍,从2015年开始,该县抓住国家扶持光伏产业发展的新机遇,利用乌兰布和沙漠丰富的光能资源,大力发展光伏发电绿色清洁能源,开启了“借光治沙”新模式。到目前,已先后引进国电、国华、山路、神州光伏、昌盛日电、仁创科技等企业入驻乌兰布和沙漠,打造万亩光伏产业园区,在苍茫大漠腹地构筑绿色新能源高地。光伏企业利用光伏板的遮阴效果,在沙地上种植沙生植物,建设农业大棚,既发电又可为沙漠增绿,实现了生态、经济效益的双赢。截至目前,全县光伏发电项目已经建成5000亩,装机容量达200兆瓦。
“到2018年,全县的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要达到1000兆瓦;到2020年,将建成光伏产业园区6万亩,装机容量达到3000兆瓦,实现税收1亿元,成为自治区的光伏农业示范园区。”王玉林对磴口县的“借光治沙”规划目标信心满满。
链接:依托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巴彦淖尔市一路“追风逐日”,积极发展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清洁能源,成功引进国电、国华、大唐以及中广核等30多家新能源开发企业。截至2016年底,风光电新能源装机规模达383万千瓦,占全市电力总装机容量的64%。
在推进光伏产业发展过程中,巴彦淖尔市积极探索光伏发电与温室大棚及养殖业棚圈结合的发展模式,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目前,巴彦淖尔市建成并网的农业光伏和牧业光伏电站共80兆瓦,分别是磴口鑫盛30兆瓦、五原光伏新镇20兆瓦、乌拉特中旗天楷10兆瓦、杭锦后旗睿斌10兆瓦和乌拉特前旗协兴1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这些项目的突出亮点就是:棚顶安装太阳能光伏电板用来发电,棚下是种植养殖区,实现了光伏产业与现代农业的完美“联姻”。(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韩继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