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互通,内蒙古“走出去”的步伐行稳致远
“1948年10月—1952年,我区对外贸易主要以‘以货易货’方式对苏联和蒙古国出口少量的冻牛羊肉,换取一些医疗器械、药品、布匹、运输工具等商品。”
“截至2016年底,我区已与世界上165个国家和地区实现贸易往来,全区外贸备案登记企业累计达到11593家。”
天壤之别的数字对比见证70年来内蒙古对外开放贸易的累累硕果。
对外贸易高速发展——
“十一五”时期,我区外贸跃上了新台阶,进出口额累计实现381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2.1倍,年均递增13%。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外贸进出口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14年我区外贸进出口额达到145.5亿美元,是历史最高点;2012年—2016年5年累计进出口额622.9亿美元,是“十一五”时期的1.63倍,占自治区成立70年以来进出口总额的42.9%。
利用外资不断扩大——
1979年,现内蒙古鄂尔多斯羊绒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伊克昭盟羊绒衫厂,以补偿贸易方式引进了内蒙古的第一笔外资。
1985年,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内蒙古民族贸易实业有限公司成立。自此我区利用外资规模大幅增加。
十八大以来,我区利用外资持续发展,到2016年连续7年保持每年30亿美元以上,在西部12个省区排在第4位,外资企业进出口总额占全区进出口总额近五分之一。
“走出去”的步伐持续深化——
进入21世纪,随着“走出去”和“向北开放”战略的加快推进,自治区对外经济合作持续深化。
2006年,自治区对外投资协议额首次突破亿元大关;2011年,自治区对外投资创历史新高,全年协议投资额为22.58亿美元。十八大以来,对外经济合作迈上新的台阶,2012年—2016年,境外协议投资总额累计达73.5亿美元。
截至2016年底,我区备案境外投资企业累计553家,其中2016年我区新备案境外投资企业114家,全年协议投资额为22.94亿美元,达到历史最高点。对外投资合作业务已拓展到五大洲31个国家和地区,投资领域涵盖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信息技术服务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业、水利管理业、新闻出版业、电力热力燃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文化艺术业等多个行业。
对外开放载体发挥的平台优势日益突显——
走进满洲里综合保税区进口松子加工企业——内蒙古森恺贸易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股炒松子的油香味扑鼻而来。总经理孟繁有正在一边查看设备一边盘算着扩大生产的事。
“企业进入综保区,最大的好处就是便捷,可以免去办理加工贸易手册的手续,这样就可以节省一大笔保证金,按我企业2016年的产值计算,至少能节省出近千万元的流动资金。而且货物放到综保区没有时间限制,企业可以选择行情好的时候再将产品出口。”孟繁有说。
满洲里综合保税区的封关运营,是自治区对外合作平台建设成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区坚持把各类合作区建设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着力推动与俄蒙在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务实合作,成效显著。
园区功能逐步完善。满洲里建成进出口资源加工园区、国际物流产业园区、新国际货场;二连浩特建成矿山机械、建材果蔬等12个专业市场和9个进出口物流园区,2016年获得进口蒙古国熟肉制品、饲草及俄罗斯粮食的许可。巴彦淖尔甘其毛都口岸加工园区利用蒙古国煤炭、铜等矿产资源,实现资源落地加工,年产值和销售收入均突破百亿元,该园区成为我区与蒙古国矿产资源合作的示范园区。
互市贸易区开始运行,满洲里、二连浩特边民互市贸易区分别于2016年6月份、9月份投入运行;策克、满都拉互市贸易区正在建设中。满洲里和二连浩特两个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工作也有序推进。
跨境经济合作区扎实推进,2016年5月份,中蒙两国签署了《二连浩特—扎门乌德中蒙跨境经济合作共同总体方案》,在扎门乌德建设内蒙古境外经贸园区,带动我区优势产业走出去。
一组组发展数据诠释了内蒙古对外开放贸易互通的前进历程,一个个深化对外贸易交流合作的发展成果描绘着内蒙古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多彩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