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心相通,内蒙古的世界朋友圈日新日盛
“16个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及高新区,德国库卡、丹麦乐高等世界500强在内的共15家国内外大型企业、200家人工智能、机器人等生产企业和128家专业观众和采购商参加北博会,美国、德国、日本、埃及、巴西、澳大利亚等26个国家的驻华大使、参赞,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和国际企业代表组团参加会议专项活动。”
7月3日至5日,第十四届中国(满洲里)北方国际科技博览会向世界开启了一场科技交流合作的盛宴。
这是内蒙古坚持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人文交流合作精神的一个掠影。70年来,我区坚持拓宽与世界各国人文交流合作领域,不断汇聚和释放文化促进开放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政府和部门间工作会晤实现常态化。
我区与俄蒙两国地方政府和部门初步建立起了多层次互访和协商会晤机制,为各部门、各盟市开展与俄蒙合作创造了良好氛围。自治区政府与俄联邦5个地区建立了政府间定期会晤机制,与外贝加尔边疆区政府签署了农业合作协议,与蒙古国戈壁阿尔泰省等13个地区和俄罗斯外贝加尔边疆区等9个地区建立了友好关系。锡林郭勒、通辽、赤峰三盟市与蒙古国苏赫巴托省、东方省、肯特之间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开创沿边毗邻地区合作新模式。
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交流频繁友好。
——教育方面,我区在锡林郭勒盟设立了对蒙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在俄罗斯卡尔梅克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开设了38期汉语培训班,与蒙古国文化科学部签订了蒙古国学生来华学习协议,每年为蒙古国来我区就读的留学生提供各类奖学金1200多万元。2016年,全区接受来华留学生3666人,新增7所接受来华留学生的学校。
——科技方面,举办了十四届中国(满洲里)北方国际科技博览会,成立了满洲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积极推进“中俄科技信息数据平台”建设。此外,内蒙古农业大学和俄罗斯卡尔梅克国立大学农学院合作开展“中俄双峰骆驼基因资源的收集及开发利用研究”项目。
——医疗卫生方面,签订了建设蒙古国蒙药药用植物数据库,持续加大收治蒙古国、俄罗斯患者力度,年均超过3万人次;内蒙古国际蒙医院连续7年赴蒙开展义诊活动。二连浩特与扎门乌德市医院签订医疗合作协议,对前来就医的蒙古国患者减免20%的医疗费用。
——文化媒体方面,开展了“寻梦中国·我在内蒙古”、“百名外国记者看内蒙古”等采访活动,与中央电视台、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拍摄大型纪录片《草原丝路》;赴蒙古国参加“感知中国·蒙古行—第四届乌兰巴托·内蒙古文化周”和“第七届中蒙新闻论坛”。内蒙古蒙语卫视、蒙语文化生活频道在蒙古国落地,实现了在蒙古国广播、电视、报刊、出版物等全覆盖。
——智库方面,2016年9月份在呼和浩特市成功举办了中蒙俄第二届智库论坛,会上,自治区中蒙俄合作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
各类展洽活动亮点纷呈。
2015年在我区成功举办的首届中蒙博览会,共邀请到蒙古国、俄罗斯、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12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众多客商赴会参展。博览会期间,共签署投资贸易合作协议、意向等166项,投资额达到1400多亿元,展会现场交易额及意向协议达到6亿元。这一博览会已成为蒙古国企业和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平台和纽带,是中蒙两国友好合作、互惠互利的盛事,是中蒙政治经济关系进入全面发展阶段的集中体现。
满洲里、二连浩特等盟市在俄罗斯远东主要城市多次举办经贸投资洽谈活动,在蒙古举办了多场投资贸易合作洽谈推介会,对推动我区进一步扩大对俄蒙投资贸易合作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益。
频繁的人文合作交流,拉近了心与心之间的距离,让内蒙古的世界朋友圈越来越大,越来越火。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内蒙古时要求我们,通过扩大开放促进改革发展,发展口岸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同俄罗斯蒙古合作机制,深化各领域合作,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这为我区对外开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一带一路”倡议,也给内蒙古对外开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内蒙古将拥有无穷的力量,跳出内蒙古,拥抱全世界。(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王连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