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新闻 经济新闻 科教文卫 农牧新闻 社会民生 综合新闻 本网专题 理论评论 人物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科教文卫   
【守望相助70载 亮丽北疆内蒙古】内蒙古旅游业的华丽转身
内蒙古新闻网  17-07-26 22:29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一幅跨越发展的壮美画卷 ——自治区旅游业发展纪实

  7月份的内蒙古,风光旖旎,正是旅游旺季。绿色草原一望无际、浩瀚沙漠壮阔神奇,湖泊如镜,山川俊伟,风景如画,游客宛如行走在壮美画卷中。

  70年来,我区旅游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实现了由单纯外事接待向综合性产业转变,由新的经济增长点向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转变,由旅游资源大区向世界旅游目的地迈进转变。旅游业总收入从2012年的1128亿元占GDP比重7.1%,达到2016年旅游业总收入2714.7亿元占GDP比重14.28%。

  70年来,全区各族人民凝心聚力,绘就了一幅旅游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壮美画卷。

  自然风光壮美,文化底蕴厚重,富集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为内蒙古旅游业跨越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能够饱览壮美自然风光,感触悠久历史文化。”6月中旬,来自杭州、上海等地的游客被敕勒川现代草原文明旅游片区壮美的景色、独特的文化陶醉了。

  我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远古以来,多民族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大窑文化、红山文化、萨拉乌苏文化等璀璨的历史文化,留下了元上都、辽上京、成吉思汗陵和长调、呼麦等宝贵文化遗产,是北方游牧文化的摇篮和草原文化的发祥地。

  依托富集的旅游资源,70年来,内蒙古旅游业提档升级,成果显著。

  20世纪70年代,我区旅游业处于外事旅游阶段,接待国内外游客也只是在草原上开设蒙古包和游览草原,表演摔跤、赛马、射箭、文艺演出、骑骆驼等项目。

  90年代,我区旅游业规模开始扩大,形成了两条草原风光、民族风情旅游线路;2000年以后,旅游产业步入高质量、大纵深、快速发展阶段;到2005年,已经推出了4条旅游精品线路和草原风光、民族风情、历史名胜、沙漠戈壁、森林冰雪、地质奇观、边城异趣、建设成果等8大旅游看点。

  近年来,以旅游城市和重点旅游区(点)为支点,以壮美自然风光为背景,以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为内涵,以航空、铁路、公路交通线路为支撑,串联草原、沙漠、森林、湖泊、冰雪、温泉、地质奇观、文化古迹和边境口岸的若干条精品旅游线路成为内蒙古旅游的新名片,北疆天路、冰雪天路、跨境旅游线路等品牌效应显著。阿尔山—柴河、成吉思汗陵园、巴丹吉林沙漠、昭君博物院、五当召等以草原、沙漠和民族文化类旅游区(点)为主体的精品旅游区(点)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2017年自治区旅游发展大会以来,我区开始全面实施全域旅游、四季旅游,更加注重文化的保护和挖掘,不断提升旅游文化品位。满洲里中俄边境旅游区深入挖掘中国红色文化、俄罗斯风情文化精粹;成吉思汗陵、元上都遗址、辽文化遗址提升开发质量,让世界各地游客感受到多样化、多层次的民族文化;呼伦贝尔突出绿色草原、兴安林海、蒙元文化三大特色,借助“一带一路”战略,打造万里茶道旅游线路。

  截至2016年底,我区900多处有一定规模的旅游区(点)特色旅游线路基本成型。A级景区达到337家。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3家,全区休闲农牧业旅游与乡村示范点597家。

  四季旅游、全域旅游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多元创新、融合发展,大大促进了旅游业整体提档升级

  7月份的鄂尔多斯草原旅游区,绿草茵茵,清风习习,牧歌辽远,游客或者乘坐小火车享受这片草原的静谧,或者观赏歌舞,体验民俗,尽情感受全新的草原升级产品。

  “2003年景区起步,当时游客很少,甚至有经营不下去的危机。自治区旅游发展大会以后,我们发展全域旅游,四季旅游,注重服务,提升档次,丰富产品,景区焕发了生机。”鄂尔多斯草原旅游区负责人余海忠高兴地说。

  2016年,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着眼发展全域旅游、四季旅游,实施“旅游+”战略,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全方位推介,打造“壮美内蒙古•亮丽风景线”品牌,把我区建成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

  新的定位和目标,为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探索立足内蒙古实际、体现内蒙古特色、符合各地游客需求的现代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

  我区将四季旅游、全域旅游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施“旅游+”战略,多元创新、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产品升级改造,丰富旅游功能。启动《自治区“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深入谋划我区新时期旅游业发展,促进全区旅游业整体提档升级。

  旅游业提档升级,关键在于如何融合。旅游+品牌,全面提升旅游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我区推出“643X”品牌体系:以“壮美内蒙古·亮丽风景线”品牌为统揽,集中打造“祖国正北方、亮丽内蒙古”形象品牌、“内蒙旅游,马到成功”旅游品牌、“草原+风景道”线路品牌、“豪迈、自然、温馨”服务品牌、“内蒙古博乐歌”旅游商品品牌、“自由自在内蒙古”自驾游品牌6个品牌。

  品牌效应与宣传推广联合发力,带来显著效益:2016年,全区接待旅游者9805.32万人次,比上年增加1292.71万人次,增长15.19%。旅游业总收入2714.70亿元,比上年增加457.70亿元,增长20.28%。全区A级旅游景区达到337家,比上年增加19家。

  “旅游+生态”,促进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构建以绿色生态产业为主的地区可持续发展格局。“旅游+健康”,开发集康复疗养、养生保健于一体的健康旅游产品,在阿尔山、鄂托克旗、敖汉旗、大兴安岭等地区打造温泉、森林养生等康养品牌,推动蒙医蒙药产业创新发展,提升传统医药价值。“旅游+体育”,丰富体系产品,提高融合发展层次。积极发展滑雪、徒步、探险等体育活动。“旅游+研学”,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红色旅游景区、大型公共服务设施、知名院校、科研机构等开展研学活动,提升游客综合素质。“旅游+商品”,丰富旅游商品品牌体系,延伸旅游产业链条,拓宽旅游创收渠道。

  此外,旅游部门与农业、文化、宣传、交通、住建等部门建立协作机制,出台了《关于推进城镇旅游全域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关于促进休闲农牧业与乡村牧区旅游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蒙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与交通融合发展的意见》等,共建融合发展项目库,整合各方资金和力量,推进融合发展工作。

  旅游+互联网、吉祥物、动漫、摔跤表演互动、时装秀…… “旅游+”已经渐渐发挥出旅游业的拉动力、融合力,并积极发挥其催化、集成的作用,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提供旅游平台,形成了新业态,提升了旅游发展水平和综合价值,带动了各地经济发展。

  2016年冬季,内蒙古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掀起了冬季旅游的热潮,向世界展示着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美风光和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

  全区各地,按照“全域+四季”的旅游发展定位,深入挖掘内蒙古冰雪草原、冰雪森林、雾凇、林海雪原等冬季旅游资源,突出自然和文化特色,围绕“一年四季都是景”,突出开发冰雪旅游品牌景区、冬季品牌旅游线路和全域服务、四季皆游的特色旅游目的地构成的冬季旅游产品体系,形成四季品牌引领、南北互补、东西联动、城乡一体的四季旅游发展格局。

  如今在广袤的内蒙古大地上,随处可见全域旅游的多角度、深层次实践:鄂尔多斯市依托蒙元文化,“天骄圣地、民族风情、大漠风光、休闲避暑”四大类旅游产品体系打造“全城一景”全域旅游格局;满洲里市以“历史文化、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异国情调”为基调,构建了旅游新框架;通辽市依托当地生态资源和文化核心打造了一条集合沙漠、森林、草原、湿地、草甸、工矿、农田等80余处景区、景点为一体的品牌旅游线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旅游业为老百姓带来了真金白银,遵循绿色发展理念,我区旅游业发展思路更加明晰,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清澈的河水在草原上蜿蜒流淌,一栋栋被鲜花和木篱笆环绕的俄罗斯式木刻楞矗立道路两旁,走进鲜花点缀的小院,迈入屋内,来自各地的游客品尝着丰盛的中西合璧的餐饮:列巴面包、奶油、土豆泥饼,是地道的俄罗斯风味,木耳、蘑菇、鲜鱼是东北林区特色……曲波和他的妻子热情地招呼游客。

  曲波是额尔古纳市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居民,从2006年开始依托当地资源和独特民俗风情发展旅游业,当年就挣了3万元,此后,他们逐年扩大规模,从最初的两张桌子,变成现在一天就接待500人就餐,60人住宿的规模,去年年收入30万元。

  村民看到他家的好日子,也纷纷投资家庭旅游。到2016年底,恩和乡旅游接待人数从2007年的1.8万人次,增加到60万人次,家庭旅游接待户从10户增加到110多户。如今额尔古纳市俄罗斯族已经全部脱贫。

  旅游业带来了真金白银,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

  2016年,我区全年接待乡村旅游游客超过3000万人次,同比增长20%,实现乡村旅游收入609亿元,同比增长21.8%,全区乡村旅游农牧民直接从业15万人,带动间接从业60多万人。全区57个国贫、区贫旗县的294个村(嘎查)从事旅游业,近3.5万贫困人口通过旅游脱贫,占2016年全区脱贫人口24万人的14.5%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多年来,我区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绿色发展,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一道生态安全屏障,也为旅游业发展奠定了根基。自治区旅游发展大会要求,划出生态红线,切实将绿色发展贯穿到旅游规划、开发、管理、服务和消费的全过程,坚决防止掠夺性开发经营活动,在生态保护区和生态脆弱区,实施类型限制、空间规制和强度管理,旅游项目要有负面清单。

  遵循李纪恒书记提出的“把广袤林海雪原变成独特旅游资源,努力让林海雪原、冰天雪地变成金山银山”的发展思路,内蒙古东部,大兴安岭林区,把林下资源变成林下财富,林业工人放下斧头做旅游,砍树人变成绿水青山的守护者、冰天雪地的导游员和绿色食品的代言人,旅游业让当地经济焕发活力。

  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科尔沁、乌兰察布、鄂尔多斯等世代逐水草而居的农牧民,依托草原资源搞旅游,收入是原来的几倍,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提升。

  在巴丹吉林沙漠、库布齐沙漠、乌兰布和沙漠、腾格里沙漠和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依托沙漠资源让游客感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保护了生态,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十三五”规划中,全区旅游业以大通道和万里茶道为轴线的“一廊一脉”旅游总格局,分为林草文化四季全生态旅游、环京津冀草原风情旅游、敕勒川现代草原文明旅游、水沙胡杨秘境探险旅游等4大优化发展片区,蒙甘宁、蒙晋陕、京津冀蒙、黑吉辽蒙、满二跨境等5大合作共建协同发展区,10大特色旅游基地和100个品牌景区、100条精品线路、100个特色旅游城镇、100个文明旅游示范村的“四百”点线支撑体系,整体规划中,处处遵循绿色发展理念,让我区旅游业整体体发展思路更加明晰,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蓝图绘就,目标明确,内蒙古旅游业必将乘风破浪,乘势而上,扎实推进,向着国内外知名目的地迈进,为把祖国北部边疆打造得更加亮丽砥砺前行。(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赵曦)

[责任编辑 赵静]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图片
到草原看花海
蒙古马逐渐回归中国蒙古族牧民生活
大风车转悠悠
不忘初心 重温党史
内蒙古新闻一周排行
• 孙政才落马!
• 内蒙古成为我国重要商品粮输出基地
• 布小林主持召开自治区政府常务会议 研究中央巡视“回头看”反馈意见整改工作有关事项
• 内蒙古霸占高温排行榜前六位 明起中东部迎降雨降温
• 李纪恒:吸取教训 引以为戒 不断增强拒腐防变能力
• 李纪恒在自治区党委常委会会议上强调 深入学习贯彻新修改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 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发展
• 李纪恒:深入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 奋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专题推荐
治国理政进行时
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宣传云
• 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网络主题活动
• 砥砺奋进的五年
• 内蒙古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举报指南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