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新闻 经济新闻 科教文卫 农牧新闻 社会民生 综合新闻 本网专题 理论评论 人物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专题  >  庆祝自治区成立70年  >  聚焦   
【草原人家·回望70年】48口之家的和谐秘诀
内蒙古新闻网  17-08-04 10:04 打印本页 来源:北方新报 
 
幸福的大家庭(资料图片)
丁永给记者介绍家史展览馆内容
丁国和展示家人的手印画

  一句祖训、一块“精神”石、十条家规……在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什兵地村,有一户远近闻名的和谐美满的蒙古族大家庭,虽然家庭成员大部分都已经走出村落,在包头、呼和浩特等地工作生活,但几乎每周他们都会回到什兵地村,在祖宅“铭娜阁”相聚。

  在这个拥有48口人的大家庭里,人人互帮互敬,传承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今年,这个大家庭被评为呼和浩特市五好家庭。

  齐才子乐 高升旺长

  7月31日,记者来到了这个被绿树、庄稼围绕的村庄——什兵地村。丁永在已经在祖宅“铭娜阁”等候多时。

  走进院落,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崭新的红瓦房,坐北朝南,一排三间屋子,窗明几净。屋檐下写着“铭娜阁”3个字,门两侧还有一幅竖匾“齐才子乐厚德传家久,高升旺长自强继世长”。在房前的两块空地上,种着各种瓜果蔬菜。

  “‘齐才子乐,高升旺长’是祖训,意思是要求家族成员要做个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人,希望大家和睦相处、互帮共进;

  希望每一个家族成员都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要有坚定的信念,不断进取的精神,在各自岗位上做出贡献。只有这样,这个家族才会不断发展和延绵下去。”

  丁永在的儿子丁国和告诉记者,他的奶奶王热格娜生前常常向家人念叨祖训,教育他们如何做人。

  “母亲王热格娜2007年去世,享年74岁,她的一生勤劳而博爱。我的父亲丁威明在1968年意外身亡,那时候才30多岁的母亲独自一人带着6个子女生活。”丁永在告诉记者,母亲育有两个女儿4个儿子,他排行老三,父亲去世时,年龄最大的姐姐丁一萍才16岁,最小的妹妹丁高平3岁。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丁一萍不得不辍学,干农活赚工分。“母亲能赚1个工分,姐姐能赚1个工分,我和哥哥两个人赚1个工分,这算下来我们才赚3个工分,家里却有7口人吃饭。我冬天穿的棉裤都是老人传下来的,过年时候就擦一擦。衣服也不分男女样式,只要能保暖就行。小时候最难忘的感觉就是饿和冷。”说起这些往事,丁永在仍显得有些激动。

  丁永在说:“小时候,母亲对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能干坏事,要吃苦,要节俭,自己想得到的东西要通过勤奋劳动来获得,不能偷、不能抢。”

  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母亲,撑起了一个家。在遭受到重大变故的情况下,母亲不但把儿女们养育成人,教育他们好好学习,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还用爱把所有人紧紧连在一起。

  重视教育的农家

  丁永在此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考上大学。父亲意外去世时,丁永在才上小学四年级,为了缓解家庭困难,不得不辍学。几年后,家里条件稍微有了一些改观,丁永在向母亲提出要继续上学,母亲没有反对。陆续地,他的兄弟姐妹们也都在母亲的支持下重新开始读书。

  “1977年恢复高考,我准备去考试,母亲却高兴不起来。一方面是她岁数大了,身边没了照应的人,另一方面是老五、老六学习都很好,我如果考上,家里开销就更大啦。”丁永在说,他最终参加了考试,但是没考上。

  丁永在留在了母亲身边,老五、老六如愿考上了大学。

  丁永在说,母亲对教育的重视对家庭产生了重大影响。如今这个大家庭的38个成年人中,有大专生7人,本科生12人,硕士9人,博士1人,博士后2人。

  诚实守信最重要

  丁永在说,母亲在世时,无论是挑选儿媳妇还是女婿,要让她点头同意这门婚事的前提是,不论家境贫富,只要人品好就行。

  “我嫁过来几十年,婆婆从来没有和我红过脸,待儿媳妇就像自己的女儿一样。婆婆对待她的孙子、外孙们更是关爱有加,谁家有了小孩就给谁家带孩子。”丁永在的爱人云画画这样评价。

  丁永在接过话:“我的小妹找的婆家很穷,但是她婆家人品好,我的母亲大力支持,我的小女儿找的婆家也不富裕,但是我女婿的人品也是好得没话说,我也同意。我们这个大家庭,在谈恋爱这方面看中的就是人品。”

  善良成了这个大家庭共同遵守的不二法则。上个世纪90年代,那个时候供销社下村里收瓜子,有的农户为了多卖点钱,往瓜子里掺沙子。遇到收牛奶的,有的农户往牛奶里兑水。对于这样的做法,王热格娜坚决不允许子女们效仿。“母亲常说,不管做什么,诚实守信最重要。我们现在这个大家庭这么和睦,得益于母亲的言传身教。我最骄傲的事情就是在这个大家庭里,没有一个人受过处分,大家都积极向上,在社会上都是受表扬的对象。”丁永在说道。

  42公斤取暖石

  2015年,丁永在和兄弟姐妹同心合力对老屋进行了重建,取名“铭娜阁”。

  “‘铭’取自我爷爷名字中的一个字,‘娜’取自我奶奶名字中的一个字。”丁国和解释道。

  在“铭娜阁”,一幅挂在墙上的大家庭合影引人注目,一条长约5米宽2米的通炕干净整洁。在“铭娜阁”最西侧的房间里,专门建设了家史展览馆。这个展览馆大约有50平方米,中间放置着这个家族中最珍贵的“宝物”——青山石。“1912年冬天,丁家先祖丁全全(丁永在的曾祖父)打工回家时,身穿单衣顶着严寒,背着重42公斤的大青石取暖,步行50多里回到家中。这块‘大青石’传承百年,现已成为丁家后代的精神石。”丁永在边介绍边用手反复抚摸着这块“宝物”。

  在展览馆西侧的墙上,挂着“丁家史话”“近代家谱”等,下面陈列着祖辈留下的铲子、油篓等生产、生活用品。

  “这些物件都不值钱,但是却见证了我们丁家的历史,传承了我们丁家的家庭美德。你看这个磨掉了一半的炒菜铲子,已经用了100多年,我还用了很久呢!”丁永在指着陈列柜里的“宝贝”给记者一一介绍。

  在展览馆的北侧,放置着丁永在爷爷那一代人留下来的红木柜和凳子等物件,墙上挂着王热格娜的照片和家规。家规写到“一.学习学习再学习;二.创新、创业,持之以恒干成一件事;三.今日事今日办,自立自强;四.敢想、敢做,谨言慎行;五.遵礼守法,戒不良嗜好;六.知书达理,不惹是生非;七.诚信为人,处事有度,量力而行;八.防备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九.发扬民主,团结共是;十.勤俭持家,健康快乐。”

  在展览馆的东侧,他们还把家庭成员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取得的成绩进行了展示,形成竞比家风、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

  丁永在告诉记者:“‘铭娜阁’修建的功能定位是固本、传颂、团聚、创业、家园。这里寄托着先辈的期望和梦想,是我们的家,后代的根。我们翻修重建,为的就是把根留住,把精神传承下去。”(记者 马丽侠)

[责任编辑 白静]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图片
乡村旅游受热捧
广场上有了“爱心书屋”
首台盾构机顺利贯通
沙漠里长出香甜瓜果
内蒙古新闻一周排行
• 又涨了 内蒙古调整退休人员养老金
• 涨了!内蒙古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上调了!快看看涨了多少!
• 布小林主持召开自治区政府常务会议
• 喜迎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大庆
• 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宣传标语口号
• 清绥远将军衙署修缮后重新开放
• 张呼客专呼和浩特至乌兰察布段开通 李纪恒启动发车信号
专题推荐
治国理政进行时
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宣传云
• 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网络主题活动
• 砥砺奋进的五年
• 内蒙古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举报指南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