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十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本报评论员
早在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就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警示人们如果过度使用农药,人类将面临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世界。当前,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共同问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我们必须解决的课题。
《荀子·天论》中说:“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这个道理,我们要铭记于心、落实于行。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党的十九大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擘画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彰显出我们党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将引领我们迈入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白天深呼吸,晚上数星星”,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盼。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四个方面,作出了具体部署。这是符合生态文明建设基本规律的重要举措,必须不折不扣地贯彻好、落实好、践行好,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让青山绿水、江山如画的美好图景在神州大地进一步铺展。
草原上的人珍爱自然,视天地为父母、水草为衣食。绿色是内蒙古的底色和价值,生态是内蒙古的责任和潜力。我们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不断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让内蒙古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人民更开心。
“在故乡,你还能清溪边戏水逮鱼吗?还找得到那条青石板路吗?现代化步伐清晰响亮,城镇化建设如火如荼,但如何让生活富裕与生态文明相和谐,需要贡献我们的智慧。”党的十九大代表、作家二月河的这番话,道出了大家的共同心声。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需要我们这代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