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不出十五都是年”。从除夕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我们去哪儿找年味儿呢?呼市人都知道,这自然少不了逛大召庙会、猜元宵灯谜。今年也不例外,一年一度的大召庙会如期而至,但今年的庙会还是有点儿不一样!
2月21日上午,由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主办、玉泉区人民政府承办的呼和浩特市第十一届大召文化庙会在大盛魁北广场开幕。庙会以“新春新风新时代,玉泉新貌新气象”为主题,在庙会期间将组织开展一系列创意新颖、内容丰富、贴近百姓的民俗文化、展览展示和文体娱乐活动,让百姓感受浓浓年味的同时,欢欢喜喜过大年。
时光穿梭,“重现”东仓集市
大召庙会已有11个年头,可“塞外天桥”东仓实景再现还是第一次。在庙会现场,一个个老物件重现在众人眼前、提着鸟笼走走逛逛的老人、卖货赚吆喝的卖货郎、浓妆异彩的杂耍、浓郁的大碗茶、听不厌的非遗产品的讲解……走过梦幻通道,仿佛进入一个新的世界——那年的老归化城曾经的盛景,也“重现”当年东仓老街年味。
走进大召广场东边,这里为市民呈现出了当年大召东仓的昔日景观。在现场,一阵锣鼓声将众人吸引过去。只见一位身着蓝色长袍的老人一手操纵着暗格,一手敲着锣,激情澎湃地给两位坐在木箱前的小朋友讲人物故事。每到一个节点,都会引来观众的阵阵掌声!他——就是拉洋片表演艺术家李松林先生。
“老爷爷,我想听武松打虎!”“我想听捉妖记!”“我想听华山的故事!”……不一会儿,李松林身边就围满了一群小朋友。
李松林向围观的观众正式介绍“拉洋片”是什么,“拉洋片,又叫西洋镜,它已有800年的历史了。先把图片画出来,放在这个小木箱里,再通过镜片的折射,让人们看到名川大山、人物故事。一旁再加上讲解,一段绘声绘色的洋片儿,就成了。”
拉洋片,曾经是东仓老街的一大景象。在呼和浩特市第十一届大召文化庙会上,玉泉区在大召的东墙下重现了东仓老街,民间评书快板、杂耍技艺,面人、剪纸、吹糖人、做糖画……非遗传承人集聚大召东仓原址,演绎传统手艺绝活。
在这条老街上,有一张茶马古道地图,再现了当时民间国际商贸的蓝图。在它旁边,还有一面“青城记忆”老照片墙。一张张老照片,让生活在呼市32年的张学东感慨万分,“我虽然在这片土地长大,但照片上的故事,我却觉得离我很遥远。在这儿一边看照片,一边听老先生们讲故事,这也是给我补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
玉泉区政府副区长娜仁表示,与往届文化庙会相比,今年大召文化庙会着重安排了再现东仓一幕,将呼市大召东仓过去的繁华盛景和民间社火表演再次呈献给广大市民,活动内容包括:民间评书快板、天桥八大怪杂耍技艺、打太平鼓等的系列活动。大召广场“重现”东仓集市展将一直持续到3月1日,活动期间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活动将相继上演、精彩纷呈。
其实历史上,呼和浩特玉泉区大召最东边的一处院落叫做大召东仓,又叫菩萨庙,是七十二个绵绵召当中排行第一的庙宇,后因年久失修而逐渐破败。曾经,大召东仓是最繁华和最热闹的地方。大多人认为东仓与北京的天桥十分相似,所以大召东仓也被称为是“塞外天桥”。今年春节,玉泉区春节庙会特意复原了大召东仓的昔日景观。
非遗展示讲述非遗传承
“我是大召庙会的老人儿了,11年,我每年都在。”铁丝编制技艺第三代传承人贾茂天自豪地说。铁丝本是家里常用的工具,经过他的一双巧手,一串串铁丝就变成了一件大气典雅的摆件。在谈起手艺的传承上,贾师傅这么认为,“创新是艺术的生命,没有新元素的注入,艺术终将枯竭。我们手艺的传承,不仅是要传承制作技艺,更要传承工匠精神。”
除了铁丝编制技艺传承,今年庙会最大亮点是非遗项目传承人进庙会活动,包括蛋雕、布鲁(物件)等非遗技艺进行了展示,吸引了不少市民观赏。
在庙会现场,平时一个脆弱的小小的鸡蛋壳,在非遗传承人王建永手里,就能雕刻出小巧玲珑的十二生肖。围观的孩子们细细地看着每一个蛋雕,看着上面形色各异的图案,不禁拍手叫绝。
不远处,一段儿时故事传到大家耳中,原来是仿真微型技艺传承人齐天仓讲述布鲁(物件)的故事。“这是‘布鲁’的微型模型,我们小时候玩儿的都是80厘米长的‘布鲁’。这原本是我们祖辈防身用的,它这里有牛角那么粗,扔出去是会拐弯的。晚上出去带着它,心里就踏实许多。”一个个小小的物件,都有这么多的故事。
酒香不怕巷子深,早在小巷街头就闻到阵阵奶茶的香味。原来,在小巷尽头,有一座蒙古包,奶茶的香味就是从这口铜锅里传出来的。咕嘟咕嘟的奶茶,一勺一碗,围观的群众大饱口福了!
娜仁表示,此次庙会包括文化玉泉、活力玉泉、福地玉泉、书香玉泉、魅力玉泉、和谐玉泉、美食玉泉、文明玉泉、智慧玉泉、幸福玉泉十大主题活动,共计63项活动内容。庙会将持续至3月2日,让百姓品民俗迎新春,欢欢喜喜过大年。(实习记者 张冰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