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努力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要坚持科技强审,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全市审计系统深入学习领悟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抢抓通辽市委、政府强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机遇,将2019年确定为审计系统“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突破年”,把全面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作为市旗两级“一把手”工程,举全系统之力,按照“两级统筹、同步建设,数据共享、资源整合,以用促建、建用并进”的思路,开启了通辽审计的大数据时代。
截至目前,投资400万元的市审计局智慧城市项目——全覆盖大数据审计分析系统平台已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这使通辽市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走在了各盟市的前列。
用新思路建设新平台
在平台建设过程中,通辽市审计局坚持“一盘棋”思想,注重资源共享,防止重复浪费。市审计局紧紧依托大数据局的丰富资源,将数据存储统一放置大数据局的云中心平台,且市旗两级只建立一个数据库,市建市管,旗需旗用,真正打破了数据壁垒,杜绝层层建、小而全的封闭割据模式。
坚持“1托N”理念,注重功能拓展,防止落伍淘汰。通辽市审计局抓住财政资金全覆盖这个“牛鼻子”,首先实施了预算执行大数据审计系统建设,此平台覆盖了市旗两级764家一级预算单位。在此基础上,分期拓展功能,保持了“规范模板+个性需求+空间预留”的可持续填充设置,从而实现因势而进,从根本上防止落伍淘汰。
坚持“一体化”原则,注重人才培养,防止建用脱节。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通辽市审计局调动全系统力量,特别是既有丰富审计工作经验又有计算机专业特长的复合型人才,全程参与硬件配置和软件研发过程,并提高标准要求,动员审计干部在参与和学习的过程中举一反三,力求能够自立自行。这样一来,既摆脱了对专业公司的一味依赖,又防止了建用脱节。
用大数据开启新模式
大数据审计模式的开启,让广大审计干部尝到了甜头,培植了兴趣,目前全市审计系统已经形成了“人马未动、数据先行”的习惯。
利用大数据审计,通辽审计系统实现了审计方式的三大转变:一是展示方式转变,由传统的Excel文件转变为可视化的标准图形分析;二是审计模式转变,从传统的进点现场审计,转变为在分析室对所有预算单位审计与现场核实相结合;三是分析方式转变,从传统的单位财务账分析,转变为多个业务数据综合分析。
数据采集“一路绿灯”。2018年末,通辽市委、政府“两办”发文明确对审计采集数据必须及时全面提供的要求,由此审计系统采集所需数据基本无障碍,数据的及时充分掌握,为数据库的建立和分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审计数据库拥有涵盖12个领域,9个地区部门,5个年度的财务业务数据,且各门类数据都具有全面性、连续性、完整性。
数据使用“一键联通”。虽然市旗两级审计机关都没有自己单独建立的数据库,但大数据局统一存储的审计数据与两级审计机关都有专线连接,并均授权使用,不管哪个审计项目需要,都可以一键调取关联数据,为大数据审计分析搭建了便捷途径。
数据审计“一目了然”。采用传统的手工翻账本审计办法审计,每年只能完成7-8个预算单位的现场审计任务,而采用大数据审计就可实现全覆盖,“数据先行、总体分析、发现疑点、精准定位、分散核实”,极大地提高了审计的准确度和命中率。
由于采取了大数据审计,通辽市填补了自治区预算执行三级联审的空白。 2019年通辽预算执行审计项目也被审计厅作为先进典型上报审计署。(记者 邵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