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乌兰牧骑的舞台更广阔
内蒙古新闻网  19-11-29 15:41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内蒙古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内蒙古是我国最早成立民族自治区、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最早付诸实施的地方。”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内蒙古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做好了,在全国、在国际上都有积极意义。内蒙古具有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要“在新时代保持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这是我们思考、部署和推进新时代内蒙古各项事业发展的基本立足点,也是我们研究阐释、弘扬光大乌兰牧骑精神具有战略意义的核心思想。

  这样一种流动性的“小舞台”、队伍短小精悍的“轻骑兵”,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能够在中华文化深厚博大、丰富多彩的文艺形式中脱颖而出?一是为人民服务是乌兰牧骑精神的根本。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也是乌兰牧骑的初心和使命。乌兰牧骑以流动的方式,从苏木、嘎查到牧户,为广大农牧民送去了欢乐和文明。这种以人为本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就是从文化生活上疏通“毛细血管”、打通“最后一公里”。二是植根传统、创新发展是乌兰牧骑精神的生命力。乌兰牧骑的文艺表现形式始终体现着民族文化的基质,歌曲、舞蹈、说唱艺术等都有深厚的民间传承特色,其表现形式和内容源自人民生活、为广大农牧民群众喜闻乐见,传承了我们很多传统优秀的文化。同时,演艺人员善于汲取民间文化资源,以现代艺术表现形式歌颂新生活,体现了“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的境界,保持了“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的活力,形成了传得开、留得住的文化产品。三是蒙古马精神是乌兰牧骑的品格。乌兰牧骑是走田野、下基层的文艺轻骑兵,虽然“体型”小但勤奋执着,不畏艰难。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精神塑造了乌兰牧骑的品格,造就了乌兰牧骑人“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的演艺精神,展现了为人民鞠躬、为事业尽瘁的崇高思想境界。

  随着内蒙古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牧区经济生活的变迁,以及城镇化、定居化格局的扩展,文化传播的形式和渠道日益多样,乌兰牧骑的文艺传播舞台也在发生变化。但是,面向基层、深入群众的为人民服务“初心”没有变,传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引领的民族-地域文化、汲取民间生活养分创新发展的精神没有变,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没有变。

  如果说,乌兰牧骑60多年来风雨兼程的发展壮大,曾经为内蒙古在新中国民族工作史上增光添彩,那么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乌兰牧骑不仅要继续为赢得并长期呵护“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而奋斗,而且要登高望远,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作贡献。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可以说,乌兰牧骑的繁荣发展、乌兰牧骑精神的提炼升华与此密切相关。

  乌兰牧骑虽然是一支“轻骑兵”,但却有着“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的大胸怀,有着爱家乡、爱人民、爱生活的大情怀,有着能舞蹈于殿堂、讴歌于田亩的大能力。乌兰牧骑是“内蒙古乃至全国文化战线的一面旗帜”,这是党和国家赋予的崇高荣誉。旗帜意味着昭示与引领。乌兰牧骑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就是因为她具有“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作用。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言,乌兰牧骑在“守好内蒙古少数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前提条件,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认同基质。中华文化集各民族文化之大成,少数民族文化虽然体量小,但是色彩斑斓、价值独特,构成了中华文化多样性的鲜明特色。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这是我们研究乌兰牧骑精神必须坚守的立场。

  今天,内蒙古的文艺载体和表现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具有内蒙古民族特色的文艺形式在国内各少数民族的文艺作品中具有很强的传播力。包括乌兰牧骑在内的诸多演艺团队、歌唱家、演奏家蜚声中外、名扬四海。

  新时代乌兰牧骑的文艺形态及其昭示的精神,已经不再局限于服务牧区、农牧民,而是指向内蒙古各民族人民所承载的民族的、地域的,城市的、乡村的,语言的、方言的,传统的、现代的文化交响和共同繁荣。发扬乌兰牧骑精神,包括了“跳出内蒙古,有宽广的世界眼光”的大局意识,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的完善中“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这是内蒙古作为“模范自治区”,彰显中国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显著优势的重要责任,也是内蒙古在文化认同的深层性、文化自信的根基性方面,为新时代“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作出贡献的努力方向。这是全面、深刻认识“内蒙古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做好了,在全国、在国际上都有积极意义”的重要内涵之一。(郝时远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责任编辑: 滕玲玲]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