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蛮汉壕村:乡村振兴按下“快进键”
内蒙古新闻网  19-12-16 11:45  【打印本页】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

  “多亏了村里成立的农机合作社,给我们帮了大忙,我的玉米才能收割得这么快。”今年秋季,一台大型玉米收割机正在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乡蛮汉壕村白米圪卜社村民张永义的玉米地里进行收割,张永义坐在自己的地头上悠闲地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而村集体经济是带动产业振兴的强大引擎。2018年10月,该村因地制宜,在帮扶企业与政府的资金扶持下,以“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普通农户”的形式,成立了准格尔旗常丰农机合作社,并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以入股分红的模式增加农民的收入。

  今年,张永义种植了80余亩玉米,从往年种植20亩增加到80亩,胆量来自农机合作社的“撑腰”。“农机合作社给我们收割1亩地是50元,用不了1天时间就全部收割完成,省时省力。”张永义给自己算了一笔账:靠人工收割玉米一个人每天最多收割1亩地,80亩地至少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如果雇人收割,每人每天的工钱是200元,全部收割完成就得花费16000元,而农机合作社收割只需4000元的费用。“有了农机合作社,种植、收割全部机械化,种多大面积也不用发愁,明年还想继续扩大种植面积,增加收入。”张永义信心满满地说。

  蛮汉壕村面积40平方公里,下辖10个社,总人口401户942人,总耕地面积16600亩,人少地多。“通过建立农机合作社,缓解村子地多人少的矛盾,以及农业机械及服务设备落后和严重不足等问题,解决农民收、种等环节的后顾之忧,同时可以大幅度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改善生产条件,降低耕种劳动强度,节约成本,提高种植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该村党支部书记田有明说。

  乘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蛮汉壕村充分运用资源、资产、资金条件,补齐村集体经济增收短板,激发乡村发展新动力,使村集体经济成为脱贫攻坚新动能。

  今年,为了让农机合作社更好地运作,经村“两委”班子商讨决定,农机合作社采取承包运营的模式经营,承包期为5年,每年承包费用为13万元。村集体有了收入,最先尝到甜头的就是贫困户。该村有3户贫困户,目前都已脱贫。常丰农机合作社为利益联结的3户脱贫户发放了分红款共11000元,脱贫户们数着发放的分红款,感受着村集体经济带来的实惠。

  村民张三就是受益者之一,他领到了6000元的分红款。张三2016年因缺乏劳动力致贫,他不仅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还要照顾年迈的母亲,供两个孩子上学,经济十分困难。当他拿到分红款时十分激动,觉得生活有了盼头。“前几年人穷,想做什么也不敢做,现在有政府这么大力度的帮扶,我也要甩开膀子加油干,争取早日奔小康。”张三说。

  搬砖、抹灰、砌墙……10月下旬,蛮汉壕村的另一个村集体项目开工,建设11栋温室大棚。蛮汉壕村地势平坦,具有建设温室大棚的地理优势。该村整合了8户村民的43亩土地,在政府资金的扶持下,建起温室大棚,准备以每栋5000元的租金租用给农民。“大棚马上就要完工,今年冬天就能投入使用,这项村集体项目不但让村民享受‘大棚经济’,贫困户还可以从中分红。”田有明说。

  今年,该村还建起米面加工厂和豆腐加工厂,也是村集体项目,目前,都已承包运营,村集体获得10000元的租金收入。下一步,该村还将继续进行土地整合,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每个社整合1000余亩,总面积预估突破10000亩。

  目前,该村拥有村集体项目3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近20万元。“村集体有了固定收入,正处于巩固阶段的贫困户,他们稳定脱贫就没了后顾之忧,我们还要将村集体经济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解决过去村里想解决而没钱解决的问题,办过去村里想办而没法办的公益事,让全村农民从中受益,实现乡村振兴。”田有明说。(赵冬霞)


[责任编辑: 萨其拉图]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