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条块限制,围绕“三调联动”全领域开展党组织联建共建;优化工作载体,发挥各领域党组织参与调解工作的集群效应;构建长效机制,确保党建引领“三调联动”规范化常态化。这些正是赤峰市探索“党建融合+三调联动”公共法律服务新模式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2019年度十大法治事件评选结果公布,赤峰市“党建引领三调联动,开启公共法律服务新征程”的融合创新做法位列其中,这是继2019年9月11日《法制日报》以“向中心牵引、向大局聚力”为题,在头版报道赤峰市做法之后,赤峰相关经验再度成为典型,为全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等重要要求提供了实践范本。
“三调联动”求实效
矛盾纠纷的化解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社会和谐稳定,更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9年,赤峰市围绕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探索推行全领域基层党建融合发展做法,按照目标相同、价值相同、相互关联、优势互补的原则,突破块块分割、条条限制、层级隶属等,跨领域、跨行业、跨层级、跨地域开展党组织联建共建,组建去中心化、去行政化且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相匹配、相融合的功能性、区域性联合党组织,构建党建引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工作体系,有效推动各类调解工作职能单位互动共融,在强能力、优服务、化矛盾、解民忧、促和谐等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数据显示,由市人民调解员协会主导,市中级人民法院诉调中心、市交警支队、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处理中心等单位相关支部参与的大调解工作联合党支部,2019年以来共调处矛盾纠纷7688件,司法确认363件,涉及人员2.3万余人,协议金额1.1亿元。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与市检察院、市工会、市信访局等7家单位有关支部联合成立了公共法律服务联合党支部,推动具有法律服务功能的党组织向园区企业、社区村(居)等法律服务需求较多的地区和行业倾斜,已向企业、社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300多人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7件,有效打通了公共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有了党建融合这个“红色引擎”的强力牵引,各类矛盾纠纷在各职能单位珠联璧合、群策群力中得到化解,赢得群众的点赞。目前,全市共组建“三调联动”区域性和功能性党建联合体23个,173个基层党组织参与联建共建。
党建融合聚合力
重温入党誓词、回顾党的奋斗历程、在缅怀先烈中强化党性修养,2019年11月28日,司法行政融合党建大联盟主题教育进党校党日活动、赤峰市强制隔离戒毒所联合党委主题教育活动、赤峰市公共法律服务联合党支部主题教育活动在中共赤峰市委党校举行。这次活动是推动“三调”职能单位党组织党建工作深度融合的缩影。
凝聚起“三调”职能单位党组织的强大合力,产生推动工作的集群效应,关键在于党建工作的深度融合。各相关单位通过党员共管实行积分制管理,促进各领域党员有效参与基层治理、矛盾化解。
通过活动共联,实行联建共建党组织轮流主导,组织开展互动式、开放式、体验式主题党日活动,有效规范了组织生活、激发了组织活力。通过资源共享,整合信息、阵地、文化、服务等资源,搭建指挥调度、社会参与、信息管理三大平台,不断增强共建实效。通过难题共解,加大司法机关、有关行政部门、人民团体以及相关社会组织间的对接协作,共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通过文化共融,组织党员干部开展文体活动,定期深入基层进行互学互评互访,把“三调联动”党建联合体打造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这些务实之举把各职能单位拧成了一股绳,增强了为民服务、解决难题、推动工作的凝聚力、向心力,实现了“1+1>2”的效果。
科学机制管长远
向社会、向基层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更好地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是一项长期性工作,需要党建引领“三调联动”规范化常态化保障社会的持续和谐稳定。为此,赤峰市探索建立了基层党建融合发展相关机制并转化为强化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建立规范运行机制,制定“三调”党建联合体组建程序规范,建立日常例会、联席会议、情况通报等沟通协商制度并提出量化要求,推动融合党建长久发挥作用。建立基础保障机制,加快推进司法行政系统内部资源整合,凝聚好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基层法律服务、仲裁等力量,形成调解工作合力,确保“三调”工作有保障、有支持。建立扩权赋能机制,出台《加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的意见》,建立起“1+15+184+N”市县乡村四级互联互通党群服务中心体系,搭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探索应用信息监控指挥系统、4K电视服务终端、司法智能终端和App等信息化载体,推动建立综合性、一站式调解工作平台。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制定“三调联动”党建联合体工作质量标准化体系和考评细则,加强调度通报、督查检查和跟踪指导,各项工作责任得到有效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