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包头稀土高新区打造优商重商亲商福地
内蒙古新闻网  20-01-11 15:40  【打印本页】  来源:包头日报

  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对象满意度,激发市场主体内在活力,是包头稀土高新区的重要使命和任务。2019年,高新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紧扣主体培育、双创示范、科技服务、科技项目等重点工作,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通过科技“加持”,做好聚力创新创业、聚焦营商环境大文章,打造优商重商亲商“福地”。

  瞄准科技企业优化环境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最具活力、最具潜力、最具成长性的创新群体。稀土高新区紧紧抓住这个重点,持续强化企业培育基础,推出“优商”之举,努力构建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领军企业为“柱”、高新技术企业为“梁”的创新型企业生态圈。

  打造重点高企。始终将高新技术企业工作放在科技工作首位,将稀土、有色金属、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主导产业细分成8个特色领域,建立工作联络员制度,制定了“走访调研——座谈研讨——撰写报告——征求意见——形成终稿”的“五步走”工作程序,督促并协助企业做好专利申请、数据填报,给予“一企一策”的帮扶。到目前,组织企业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9家通过自治区评审,占全市通过量的57%。

  培育科技企业。深入实施国家科技型企业评价工作和科技型企业认定工作,全面落实税收减免、认定补助、加计扣除等普惠性扶持措施,着力激发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力,加快“小升规”、“企成高”。截至2019年10月,累计培育33户企业进入稀土高新区专精特新(产品)技术项目库。

  与此同时,积极推进双创建设铸链条,积极引导各类社会力量建设民营孵化载体,打造一批低成本、便利化的创新创业空间。截至目前,累计培育新型孵化业态、创业苗圃、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各类民营载体21家,推动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面积达到18万平方米,首批评审认定高新区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0家。

  依托“三大工程”培育人才

  稀土高新区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巧施“重商”之策,依托“三大工程”,筑牢人才培养体系强根基。

  引进工程。坚持引智引才并举,依托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协助企业与高层次人才对接,大力加强科研院所、优秀领军企业的人才项目的组织落实和政策宣传力度,鼓励科技企业人才参与科技人才培养、科技人才项目,形成良性发展循环。2019年,仅上海交大和中科院就引进孵化科技型企业5家,柔性引进韩树民等高端创新人才11人。

  培养工程。通过技术对接、引进孵化科技企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等方式,让中科院和上海交大成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到目前,推动两大新型研发机构开展科技互动驿站活动8场、达成合作意向5个,开展产学研合作10个,开展中试项目7个,开展“1+1”人才培养计划10个。

  助力工程。出台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进一步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九项措施》,从中试线建设、资金、场地等九方面为新型研发机构提供支持,促进院企深入开展协同创新,有效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对开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渠道、催生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点起到助推作用。

  拓宽交流渠道 助力发展

  交流是科技企业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稀土高新区“亲商”搭桥,以网络平台建设为支撑,积极拓宽科技交流渠道。

  搭建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综合公共服务平台,主要面向广大中小企业,免费或低成本提供政策咨询、项目申报、创业辅导、投融资、技术支撑、市场开拓、信息咨询、管理咨询、招聘培训等覆盖企业全生产流程、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综合性服务。

  搭建技术转移平台和技术创新网上平台,延伸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上海交大包头材料研究院等产学研合作范围,实时更新国内外产业最新科技资源动态,实现网上资源共享,形成科技大数据服务效应,并为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展示平台,寻求合作伙伴。

  搭建知识产权一站式网上服务平台,实现知识产权信息、专利管理、专利情报辅助决策、展示和对接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联盟4大功能,免费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在线申请和专利事务办理、知识产权数据网上查询检索、知识产权信息在线分析等15项服务,帮助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

  优化营商环境既是责任,更是义务;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下一步,高新区将创新方式方法,努力打造科技企业投资的洼地、服务的高地、发展的福地。(记者 张海芳 通讯员 李宝乐)


[责任编辑: 萨其拉图]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