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城川镇,“红”了
内蒙古新闻网  20-04-08 18:35  【打印本页】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

  红色,是日出的景象,象征着光明与希望,播撒光芒,照亮大地;红色,是中国的颜色,象征着革命与胜利,不忘初心,笃定前行。

  穿越时空,记忆铭刻。与瑞金、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等一样,城川,也是红色基因的发源地和成长地。

  城川,在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的草原深处,正因红色而逐渐声名远播。

  这里是内蒙古自治区开辟最早的革命根据地之一,自然风光秀美,资源得天独厚。而今,是蒙陕宁三省区交界处极具活力和影响力的贸易物流中心,素有自治区“南大门”之称。

  时间从未改变前行的脚步。

  又一个春天来临,这座“红色小镇”再次迎来了新一批研学学员,从红色文化、红色基因中汲取前行力量,这片沃土上的红色精神也将在他们的研究与实践中绽放新的时代光芒。

  奏响了红色的曲

  城川镇,“红”了。

  丰富厚重的红色革命文化,极具时代印记的元素,不时走过身着红军军装、头戴红军帽的研学学员……置身红色小镇,仿佛进入了时空隧道。

  “延安民族学院是中共中央西北局在抗战时期建立的专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院校,于1941年在延安大砭沟成立,1944年迁到定边,1942年2月,民族学院迁至城川。延安民族学院是民族干部的摇篮和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的重要研究基地。在八年的办学过程中,延安民族学院培养了一大批民族干部,投身于少数民族解放的伟大事业之中,为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的建立,为全国少数民族的解放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听着延安民族学院城川纪念馆解说员的深情讲解,前来学习参观的学员们心情激动地感受着这片红色土地上的红色印记、红色信仰、红色理想。

  “红色文化产业是我们的特色产业、优势产业,是推动鄂托克前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我们要通过发展红色文化产业把鄂托克前旗的红色故事讲到全国各地,也要把我们的红色研学产业做精、做强、做出特色,为全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鄂托克前旗委书记辛晓瑞说。

  近年来,鄂托克前旗确立了“红色教育培训+红色平台+红色旅游+红色研发”的产业发展方向,在自治区和鄂尔多斯市的大力支持下,按照建设全国性民族干部培训教育基地和西部一流党性培训教育基地的定位,构建起“1+6”红色培训教育格局,“1”就是以城川民族干部学院和延安民族学院城川纪念馆为中心的培训教育基地,“6”就是以西北局三段地工委为背景的三段地革命历史纪念馆,以359旅开展大生产运动、反映军民共建、鱼水情深主题的王震井纪念园,体现国际友人阳早寒春夫妇忠贞共产主义信仰的三边牧场陈列馆,受命于危难、担任延安到乌兰巴托国际秘密通道联络员杨宝山事迹的城川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站陈列馆,为解放事业牺牲的民族英雄马良诚顾寿山烈士纪念陵园,连接蒙陕宁三省咽喉要地的滴哨沟战场纪念园6处教学点。

  除三段地革命历史纪念馆和马良诚顾寿山烈士纪念陵园外,其余“1+4”全部位于城川镇。可以说,城川是鄂托克前旗红色培训教育的主阵地。

  目前,建成的城川民族干部学院可容纳10个主体班次、500多人同时在院培训,已累计接待游客及各级培训人员近10万人次,中央民族大学依托学院基地成立了城川分院。在培训模式上,创新推出“红色课堂+现场教学+红色研学”,受到了参训学员的广泛好评。特别是打造了红色教育拓展训练基地、苏坝海子“一锅饭”、糜地梁鄂尔多斯婚礼体验基地、呼和陶勒盖蒙元风情露营地等红色研学点和研学户,逐步建立起拓展基地、研学项目、网上展厅、主题剧场等红色平台,让学员及游客感受和传承城川红色基因、红色文化和红色历史。

  映红了百姓的脸

  从乌审旗界出发沿省道S216一路向西,不足20公里的道路两侧,50多家“红色”农牧家乐不时跃入眼中。

  近年来,鄂前旗城川镇大力发展红色旅游,进而带动红色创意、红色研发等新兴业态的发展。同时,积极发展少数民族传统美食文化,放大红色旅游带动效应,并带动合作社、老百姓和贫困户参与到红色产业发展中来,延伸红色产业链。

  2019年,城川镇年接待游客18万人次,从一个留不住游客的红色小镇,到红色旅游成为小镇的支柱性产业,城川镇拥有“年轻”的秘密。

  2019年5月启动建设红色拓展训练基地以来,城川镇苏坝海子村以“大锅饭”为特色的“人民公社大食堂”,让游客在参加拓展活动的同时,吃小杂粮、红军餐、大锅饭,住大土炕、蒙古包、青年旅店,截至2019年底已累计接待游客6000余人次。

  “通过优先选用贫困户产出的纯绿色有机食材、雇佣当地劳动力等方式,让老百姓参与进来,把贫困户链在集体经济上。”城川镇副镇长、苏坝海子村党支部书记刘燕飞表示,在打造红色拓展训练基地的同时,苏坝海子村将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

  “大食堂”吸引了周边大量学校、机关事业单位参与实践,也有许多人自发组团慕名而来,“大多是几个家庭一起过来,家长要给孩子上一堂社会实践课。”

  体验田间劳作,参与红色拓展,城川镇的红色旅游变得年轻多元。而基地的庞大“流量”,也给包括柳编在内的当地传统手工业带来了新的生机,农牧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

  在城川镇伊克柴达木嘎查红色研学点,体验者可以感受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牧民生产生活的变迁,培养学员爱党、爱国、爱护民族团结的深厚感情。点上还建设了特色餐饮场地和特色民宿等,为学员提供餐饮和住宿。通过一系列的研学活动,可以让学员和游客在实践体验中有收获、有成长;通过游客消费,促进周边农牧民、贫困户的农畜产品就地转化,实现增收。

  目前,城川镇以现场教学、现场观摩和现场实践体验为核心,在全镇建成22户红色研学户,建成糜地梁鄂尔多斯婚礼体验基地、呼和陶勒盖蒙元风情露营地、斯庆花红色文化示范户、苏坝海子村“大锅饭”研学点等一批具有蒙元特色、农耕特色、传统特色和红色内涵的教育点和体验户,一条贯穿全境、独具地方特色,集培训、体验、旅游、休闲于一体,链接带动周边农牧户广泛参与的红色研学产业链正在形成。

  “高峰期,露营地的餐饮消费每天可就地消化六七只羊、一百四五十只鸡,还有当地产的辣椒、土豆、玉米、南瓜等绿色农产品。”呼和陶勒盖蒙元风情露营地负责人阿明布克介绍说,通过订单养殖、以需定养等模式,既解决了农畜产品的销路,同时也进一步调整了当地产业结构。用工也优先从当地选择。

  城川境内的宥州古城遗址,始建于唐代,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属“一带一路”倡议辐射范围。城墙用黄土夯筑而成,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现今仍保存完好。境内的河套人文化遗址,经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珍贵的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内容之丰富、历史价值之重要在国内罕见。

  在做大做强红色主业的同时,城川镇积极推动旅游产业多彩发展,坚持传承与保护并重、利用与开发并举,着眼于文化发展的广阔前景,注重挖掘历史文化,弘扬蒙元文化,激活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通过健全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链,以蒙古族传统美食文化、鄂尔多斯沙漠大峡谷渔文化为主,加快开发鄂尔多斯沙漠大峡谷、宥州古城、美丽榆树壕等旅游资源。

  借助蒙陕宁旅游大市场,依托特色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而兴起的多样化产业,正在悄然改变当地人的生活,在不断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同时,也让更多的人获知那段不可忘却的历史。

  照亮了前行的路

  “着力让美丽环境更加和谐宜居。”城川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秉持让红色文化“活”起来,让绿色发展“强”起来的发展理念,把红色人文景观和绿色自然景观有机融合,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步伐,建设美丽文明红色小镇。

  坚持用小而精美、凸显特色的理念营造小镇环境,突出红色风貌改造,传承地域建筑风格,城镇品味大幅提升;制定“净化、绿化、美化、规范化、常态化”的工作标准,建立农村环境卫生整治长效机制,镇容村貌明显改善。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绿色导向,做大做强做优农业产业,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旺盛活力。

  深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吸引着四方游客,辣椒、马铃薯等特色农产品远销东南沿海地区,红色和绿色的叠加让城川实现了跨越发展。2017年,城川镇成功进入中国第二批特色小镇之列,2018年,城川红色文化旅游区成功获批国家4A级景区,2019年,成功创建“国家卫生镇”和“自治区文明村镇”。2019年,城川镇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19500元。

  “近年来,城川镇依托资源优势,以服务‘红色’为原则,做实做细‘红+’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持续丰富以‘红色’为内涵的多元产业发展新格局,将红色培训教育与红色研学相结合,推出老年怀旧游、知青体验游、青年励志游、少年研学游、草原观光游等;将红色培训教育与发展现代服务业相结合,构建立足全镇、融入全旗、辐射周边的现代服务体系,连点成线、连线成面,不断释放红色效应,展示‘红色城川’的魅力。”城川镇党委书记尤建庆说。

  红色教育之城,绿色发展之川,这是新时代城川的全新名片。一曲“红绿”交响乐,正从鄂托克前旗响遍全国。

  城川镇,“红”了!(记者 王玮 马利军 张晓红)


[责任编辑: 萨其拉图]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