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道路 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聚集升腾的力量——科右中旗肉牛产业发展工作推进会侧记
内蒙古新闻网  20-04-20 09:52  【打印本页】  来源:兴安日报

  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产业拉动是关键。在中宣部的帮扶下,科右中旗敲定了肉牛产业。产业决策了、资金筹措了、组织建立了、技术培训了……如今中旗的肉牛产业发展如何?能否对全旗决胜脱贫攻坚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4月14日,科右中旗肉牛产业发展工作推进会如期举行,会议采取现场观摩的方式进行。

  这场做足牛文章的推进会,行程紧凑、内容丰富。会场外,与会人员带着问题与思考,深入现场实地观摩,在肉牛产业发展中寻特色、看亮点、学经验,共同见证肉牛产业致富中旗一方百姓的喜人景象,感受着全旗上下共谋发展的信心和干劲儿;会场内,气氛热烈,与会人员同思考、共讨论,自治区农牧厅、发改委、财政厅、审计厅、扶贫办,农业银行内蒙古分行领导纷纷谈感受、提建议,共谋新形势下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牛人”养牛,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如何与贫困户实施利益联结,如何带动贫困户共同增收?”这是与会人员最为关注的事,走进科右中旗巴彦呼舒镇西日道卜嘎查吴巴根那养殖合作社,标准化的棚舍、青贮窖池、草料库,这些现代化设施为西门塔尔牛提供了良好的采光、通风、营养条件,有效提高了西门塔尔牛的养殖成活率,而合作社采用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三个统一”经营模式,加快了西门塔尔牛养殖的产业化进程。与会人员仔细参观了解设施建设和饲养过程后,对合作社取得的发展表示肯定,希望能进一步做大做强,形成更加经济高效、更加有影响力的品牌。

  吴巴根那养殖合作社成立于2015年,主要以西门塔尔牛繁殖为主,以饲养黑头大尾寒羊为辅综合发展养殖业。为带动全村父老共同致富,合作社发起人吴巴根那积极引导村民加入合作社,把原来散户手中的牛羊集中起来,做到生产标准化,并经常开展技术培训、技术交流和咨询服务,向村民们传授科学养殖技术及常见病防治技术,引进先进技术和新品种,发展科学养殖。吴巴根那告诉记者,合作社目前已有社员5户,西门塔尔改良育肥公牛330头,繁殖母牛180头,黑头羊约1000只,繁殖成活率达89%以上。刚刚走上发展正轨的合作社,目前利益联结建档立卡贫困户13户22人,以托管代养为主,托管代养了7户贫困户的12头牛,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家中养殖一头牛,脱贫致富不用愁,村有牛人带养牛,家家富裕不是梦。在像吴巴根那一样的“牛人们”的带领下,中旗肉牛养殖正一步步实现产业化发展。

   用活资金,不断壮大集体经济

  产业扶贫是实现精准脱贫、稳定脱贫的关键,要实现贫困群众有稳定收入的目标必须发展产业。科右中旗代钦塔拉苏木布日很茫哈嘎查属半农半牧、以牧为主的地区,家家户户都养牛养羊,依托这个实际情况和当地水草丰富的优势,嘎查农牧民对发展肉牛有较大的积极性。

  2018年初,中国建设银行内蒙古分行通过多次研究讨论、实地考察后决定在布日很茫哈嘎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探索建立了“产业引领+村集体+贫困户”三方利益紧密连接的产业扶贫新模式。

  2018年4月,养牛产业扶贫项目正式启动,嘎查成立了布日很茫哈嘎查养牛场。养牛场总面积6000平方米,配有标准化牛舍、仓库、饲养员住所及相应的设施设备,项目总投资200余万元。投入扶贫资金94万元租赁配套圈舍,雇佣饲养员,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先后购进基础母牛64头,使养牛场快速投入运营。当年出售小种公牛10头,经济效益达7万元。嘎查从第一阶段养牛收入资金中支出2.4万元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户分红,平均分配给20户贫困户,每人分得1200元,剩余部分计划为嘎查65岁以上老年人体检,这不仅让养牛场收益惠及更多贫困人口,也为贫困户持续脱贫提供稳定保障。

  截至今年4月,养牛场肉牛存栏量已达97头,其中大牛70头、牛犊27头,所有基础母牛及牛犊均已配备保险,养牛场年经济纯收入15万元以上。“我们将紧紧抓住帮扶项目和资金投入等机遇,不断扩大养殖规模,今年年末,养牛场规模预计可达到120头以上,届时将形成一个标准化、规模化、长效化的养殖场,为脱贫攻坚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同时引导贫困户以入股养牛场的方式实现就业和分红,增加收入。”谈起嘎查未来,第一书记班巴尔信心满满。

   延伸链条,提高产业发展水平

  走进科右中旗百利舸现代农业产业园(肉牛产业园),哞哞的牛叫声连绵不绝。一头头肥硕的西门塔尔牛正在牛栏里悠闲地啃食青贮饲料。饲养员正忙碌于各棚舍之间,忙着添食、防疫检查、清洁卫生。如此火热的养牛场景,源于园区引进了山东省阳信亿利源清真肉类有限公司、鸿安广富畜产品有限公司和内蒙古侩牛物联网服务有限公司等肉牛龙头企业,建设肉牛育肥基地、合作社养殖、饲料基地、牲畜交易、牛肉加工及冷链物流等,以提高肉牛产业发展水平,延伸种养殖业产业链,推动扶贫产业转型升级。这些龙头企业能入驻这里,中旗的干部们都说要感谢中宣部的大力支持和推动。

  “吃生态饭、做牛文章、念文旅经”。近年来,在中宣部帮助理清发展思路和找准产业发展定位下,中旗紧紧围绕盟委“两米、两牛”的产业发展思路,将肉牛产业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出台多种政策,鼓励农牧民将秸秆发酵做饲料,改良本地肉牛发展高效肉牛,没有能力养殖的采取托管养殖,没有资金的由金融部门放贷支持,按下了肉牛产业发展的“快进键”。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些牛基本以西门塔尔牛和安格斯牛为主,还有一部分是日本和牛。”看到中农兴安国家级种公牛站膘肥体壮、分量十足的种公牛后,与会人员纷纷拿出手机拍照、录像,惊叹实在是太大了!中农兴安种牛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7月,是我盟唯一一家种公牛生产企业。公司以发展畜牧业为主导,繁殖种公牛发展为主营,采取“小规模、大集体”的经营模式,与农牧民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目前,公司种公牛存栏117头,核心种子母牛场存栏母牛100头,主要品种以德系西门塔尔牛为主,进行种牛育种繁育和提高生产性能。

  位于科右中旗巴彦呼舒镇的鸿安现代肉牛交易中心是一家以畜牧交易(牛、羊、马、驴)、牲畜寄养、客商食宿娱乐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牲畜交易市场,也是我盟强基富民的重点平台。该交易中心的建立缩短了农牧民运输路程,降低了交易成本和风险。通过交易中心的大数据信息,养殖场、户能够及时准确掌握品种、价格、买卖源等市场行情,促进肉牛养殖、交易收益的最大化。同时,能够引导、促进肉牛品种结构的调整,将有效促进全旗肉牛全产业链发展。

  现如今,肉牛产业已成为全旗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是农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全旗肉牛存栏从2018年的23万头迅速增加到28.3万头,肉牛养殖户达到1.39万户,肉牛养殖合作社达282家,成功入驻龙头企业4家,百利舸现代农业产业园(肉牛产业园)肉牛存栏规模达到3300头以上。在肉牛主导产业的拉动下,全旗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8年的9700元提高到10835元。

   放眼未来,绘就产业发展蓝图

  现场观摩后,与会人员纷纷表示满意,并于当日下午参加科右中旗肉牛产业发展工作推进会,共同谋划中旗肉牛产业发展,合力推动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

  “2020年,是科右中旗肉牛产业发展的关键之年、突破之年,我们要继续紧紧围绕‘吃生态饭、做牛文章、念文旅经’发展战略,认真按照本次推进会确定的目标任务,补短板、破瓶颈、促提升,加快推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会场内,科右中旗委书记白云海在汇报时,从发展现状、优势和不足、下一步工作安排三个方面介绍了科右中旗肉牛产业发展工作。

  今年,中旗将大力实施“数量倍增、品质提升、饲草保障”三个工程。着力打造50个重点嘎查、100个示范合作社、1000个专业户、2万个养殖户,年内,力争新增肉牛9万头;将肉牛品种改良作为重点,加快推进无公牛冷配工程,年内,肉牛良种率达到90%以上;坚持“为养而种、为牧而农”,大力发展饲草种植。年内,粮改饲种植扩大到35万亩,人工种草保有面积达到10万亩,秸秆转化利用率达到85%以上,年产青贮饲料100万吨、黄贮饲料300万吨。

  加快构建“市场流通、加工转化、保障服务”三个体系。加快推进肉牛市场交易和产业品牌打造步伐,着力构建规范化肉牛产业发展市场体系,启动运营鸿安百万头现代肉牛交易中心,年内争取肉牛交易量达到20万头;围绕屠宰加工、分割、包装、仓储、运输、销售等环节,大力发展肉牛产品精深加工,着力构建加工配送销售一体化格局;针对肉牛产业“疫病灾害”“市场价格”两大风险点,全面提升疫病防控、养殖业保险等保障性服务。

  全面加强“政策带动、资金拉动、组织推动”三个保障。全面整合涉农涉牧资金,加强政策补贴力度,有效引导肉牛产业发展;在项目资金支撑的基础上,充分借助农业银行为中旗量身定制的肉牛产业链贷款,拉动肉牛产业加快发展;切实发挥全旗肉牛产业专项推进领导小组职能作用,坚决做到旗委、政府带头抓、亲自抓,各成员单位合力抓、分头抓,各苏木镇和各嘎查成立肉牛产业工作组,统筹抓好本地区肉牛产业工作。

  一天的时间很短暂,尽管当天气温骤降,但一天的行程中,与会人员都感触颇深。因为,这不仅仅是一次常规的肉牛产业发展工作推进会,更是一次提振士气、聚集力量、激人奋进的成果展示和经验交流,必将成为中旗肉牛产业升腾奋进的新起点!

  宏伟蓝图已经绘就,壮丽前景催人奋进,为了肉牛产业发展和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中旗人正在不断努力着。(记者 梁建)


[责任编辑: 萨其拉图]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