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三色”交融 唱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乌海市推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综述
内蒙古新闻网  20-04-20 11:39  【打印本页】  来源:乌海日报

  4月的乌海,湖幽山翠,树绿花艳

  不久前召开的乌海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对乌海的发展变化做了阶段性总结: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5%,居全区首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1.7%,居全区首位……加强黄河流域生态治理,黄河乌海段水质达到Ⅱ类水体……稳增长、促转型,发展质效显著提升。

  用高质量发展解决“成长的烦恼”,勇做爬坡过坎的探路者,是乌海的坚定选择。作为黄河进入内蒙古的第一站,近年来,乌海市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落实“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乌海与黄河全流域的关系,发挥乌海在黄河流域的独特优势,不断加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力度,积极探索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径。透过绿、蓝、金三种色彩,可以眺望乌海推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并进,唱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的美丽图景。

  绿——乌海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

  种下一片绿,是乌海人与春天不变的约定!眼下,正是植树好时节,大漠荒山、交通干线两侧、厂矿企业、城市乡村……乌海大地正涌动着造绿的澎湃热潮,绿色根基亦在持之以恒的生态文明建设中不断夯实。

  清新春雨后,怡然临风开。驱车行驶在美丽的西行客栈,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绿树繁花、遍地秀色……如果用一种颜色来形容这里,那就是绿色。“村村是景点,满目皆画卷”的美丽乡村经济,是当地群众增收的重要渠道。去年,乌海农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2%。当美丽山水与“两山”理念激情相遇,乌海迎来生态与经济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越来越多的人涌向乡村,与青山绿水为伴;一个个民宿村、旅游村应运而生,村民摇身一变,成了“店掌柜”“土导游”,靠着家门口的风景鼓了腰包……

  不仅乡村美,城市的风景也愈加迷人。

  春日里,快艇劈开水面,红嘴鸥、赤麻鸭等年年到访的候鸟从水面轻快掠过,连续几天的低温天气也不能阻挡乌海湖的热闹。夕阳下,乌海湖如同一盏巨大的翡翠玉盘,镶嵌在高山、沙漠之间,浑然天成。

  举棋落子山水间。近年来,乌海市委、市政府牢牢坚守生态底线,不断加大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力度,统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先后实施海勃湾至海南城际快速通道绿化、甘德尔山沙坡花草带绿化、黄河库区大坝绿化等多项重点生态工程,形成了乌海湖西岸3000亩防护林带、东岸3万亩环湖生态系统。适度有序开展建成区园林绿化,城市总体绿量不断增加,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9.5平方米,乌海市跻身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强化入河排污口监管,加大对25家涉水重点排污企业的监管力度,除长期停产和废水不外排的企业外,全部安装了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并不定期开展排污口巡查。开展黄河清淤、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持续抓好入河排污口专项整治行动,按月上报水质监测及数据。黄河乌海段水质达到Ⅱ类水体。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我市最大的民生工程、最有效的民心工程。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工业还是农业,乌海正向着更绿色、更高效、更生态的道路前进。看得见、感受得到的“绿色福利”在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

  蓝——乌海高质量发展的鲜明主色

  走进乌海热电厂,在办公楼一楼的电子显示屏上,正实时显示机组运行的负荷、脱硫效率、环保指数、温度、压力等重要参数:烟尘浓度2.91毫克每标立方米、二氧化硫浓度21.96毫克每标立方米……环保数据都是在线实时监测,完全达到国家环保要求。

  近年来,乌海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污染宣战。2019年,中心城区空气优良天数达标率81.1%,高于自治区下达目标任务3.5个百分点。“乌海蓝”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主色。

  ——铁腕治污,宣战大气污染。

  乌海市因煤而兴、因煤而建,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能源、化工、建材、钢铁冶金为主导的工业产业结构。这种结构在支撑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难以避免导致了能源消耗高、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等大气环境问题。同时,受地质地貌、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乌海市的大气环境饱受工业烟尘、粉尘、扬尘污染。大气污染一度成为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最突出的短板。为此,乌海市采取最严格的措施,组织实施了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焦化行业提标改造、矿区环境综合整治和城区烟尘扬尘粉尘综合整治“四大工程”,出重拳治理大气污染。2019年,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27个、排土场修复项目35个,累计建成自治区级绿色矿山7个。完成煤矿采空区煤层自燃治理4000多万立方米,339处火点通过验收,露天煤矿和采空区实现电子监控全覆盖。严控火工品供应,全面禁止夜间露采作业,倒逼矿山企业开展环境治理。实施工业企业污染治理项目56个,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完成特别排放限值提标改造,36家重点企业完成挥发性有机物泄漏检测与修复。

  乌海及其周边工矿企业繁多,工业园区集中,而区域面积有限。乌海及周边地区的环境问题直接影响了区域的空气质量。实行乌海及周边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迫在眉睫。为此,乌海市近年来积极按照自治区的统一部署,会同周边地区共同治理大气污染。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强乌海市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意见》《乌海市及周边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案》等文件,编制完成《乌海及周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规划》,从多层次、多领域明确了综合控制方案、具体工作措施和实施保障等方面内容,为深入实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提供了指导。

  ——多方合作,打造绿色矿山。

  矿区环境既关系着群众的生产生活质量,又关系着地区可持续发展。矿区环境污染问题已然成为制约经济转型和城市转型的重要因素。为此,乌海市把矿区环境综合整治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大力推进煤矸石自燃治理、煤矿采空区煤层自燃治理、排土场综合整治等各项重点工程,打响了矿区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

  在骆驼山矿区,眼前的一幕令人震撼。以往散乱堆放任其自燃的渣山被重新规整,自燃已经熄灭,高大的渣山层级向上被分成若干格子,原本黑色的矿渣已重新覆土,并种上了植被,满山细密的青草绿意盎然。为了治理渣山,企业累计投入近亿元,完成了30多万平方米的渣山治理。

  为治理好矿区环境,乌海市近年来先后制定印发了《我市矿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深入推进我市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切实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文件,不断强化管理机制和制度建设,逐步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企业投资的地质环境治理多元化投资机制,矿区排土场和采场资源化、再利用的局面正在形成。我市大力推进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编制了《全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规划》和《骆驼山矿区地质环境治理专项规划》,认真落实矿山企业治理主体责任,对在建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全市105家矿山企业全部编制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方案及土地复垦方案》。

  乌海市还先后印发了《我市2017年度矿区环境综合整治实施计划》《我市煤矿火点治理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实施了全市露天煤矿每天20时至次日8时禁止施工作业等“十条措施”。环保部门还使用第三方自行研发的粉煤灰抑尘剂,通过雾炮对治理区域进行均匀喷洒,矿山开采、储存、装卸及运输过程中的扬尘也得到了有效治理,企业作业环境明显改善。

  通过落实矿区环境综合治理、抑制扬尘、排查火情、道路硬化等措施,矿区环境面貌得到了有效改善。

  ——产业转型,解决环境污染。

  面对大气污染、矿区环境综合治理、水污染、工业废物排放等繁重的环境综合治理任务,乌海市近年来积极利用自治区大力推进乌海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有利契机,通过引进延伸产业链重点项目减少传统产业污染存量,同时发展新兴产业控制环保增量,通过实施光伏新能源产业、科普教育和户外体验等绿色产业,抓源头治理、抓产业转型,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在位于千里山工业园区的陕汽乌海新能源专用汽车有限公司装配车间,工人们在加紧组装新能源重型卡车。“平均每13分钟下线一台轻量化重卡底盘牵引车;日产能飙升至70辆,比去年同期日产能翻倍;4月份月产能计划打破建厂以来1400辆的最高纪录,向1800辆新纪录冲刺;2020年度生产目标6538辆……”陕汽乌海专用汽车有限公司生产部部长张志飞兴奋地说。

  作为一座以资源为基础的工业城市,乌海市的传统煤化工和氯碱化工始终是主导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的出现对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市积极打造以陕汽为龙头的现代装备制造产业,通过产业链招商,先后引进20多家围绕陕汽做配套服务的装备制造业中小企业,整个现代装备制造业初步实现了集约化、集群化发展。

  在大力发展特色装备制造产业,积极培育新动能的同时,乌海市还努力推动传统产业向清洁化延伸,支持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加快焦炭气化示范项目建设,推动煤焦产业向天然气、液化天然气等清洁燃料领域转型发展。如今的乌海,挖煤卖煤的场景早已成为过去时,煤焦化企业不仅全部达到年产百万吨的生产能力,而且技术装备水平国内领先,过去认为是副产品的焦油、煤气等全都成了宝贝。

  针对落后的、不符合产业政策、安全环保不达标的产能,乌海市坚决予以淘汰,确保“去产能”任务落到实处。我市还严把项目关口,不再审批焦化、钢铁、水泥、电石、铁合金等新增产能项目,不再规划新建常规燃煤火电项目,重点引进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好的优质项目,用有限的大气环境容量优先支持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重大项目。我市还加快优化能源结构,完成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碳排放总量削减任务,做好过剩产能化解工作,努力推动经济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金——乌海高质量发展的夺目亮色

  翻开2019年的成绩单,乌海经济呈现出新质地,“含金量”成色更足,累计建成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6家、自治区级企业研发中心24家。5家企业入围2019年度全国能源企业500强。卡博特气相二氧化硅等一批新材料项目建成投产,陕汽国六型重卡成功下线,宝武炭材料产业园等项目开工建设。建龙包钢万腾200万吨钢铁成功重组复产,启动赛思普非高炉冶炼项目,华油天然气LNG实现复产。成功举办2019中国西部煤化工高端论坛暨氢能源产业发展大会,自治区首家盟市级创新中心—我市科技创新中心投入运行。全区首座加氢站投入使用,氢经济示范城市建设成功破题。

  乌海经济的新质地从何而来?对于资源型城市乌海而言,工业是经济升级的主战场,是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在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时刻,乌海市大力推进“存量变革”,促进“增量崛起”,加速“变量突破”,“三量并进”点燃了转型发展的新引擎,推动着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存量变革,传统产业发新芽。

  坐落于海南工业园区内的泰和煤焦化集团有限公司,2007年成立之初,仅是一家洗煤加炼焦单一业务的企业。前些年,全国煤炭市场行情持续低迷,企业亏损严重,生产经营遭受重大打击。面临经济下行、环境约束增强、转型压力陡增的情况,传统产业再走依靠资源、粗放发展的老路困难重重。痛定思痛,泰和集团开始考虑如何在深挖煤炭资源上作文章。

  “焦炉煤气用作生产玻璃纤维燃料,矿井流出的疏矸水变成可以喝的‘纯水’,煤矸石等矿山废渣化作新型建筑材料,在我们企业,煤炭可以说被‘吃干榨尽’了。”泰和煤焦化集团的每一名员工都能够骄傲地说出答案。

  “因为煤、不唯煤、延伸煤、跨越煤”,泰和集团致力于打造绿色发展循环产业链,不仅让企业开辟了可持续发展的新天地,也为传统企业转型发展提供了一个生动样本。

  “要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关系,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战略定位、体现内蒙古特色,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的审议时,为内蒙古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道路,为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强大动力,提供了根本遵循。

  传统产业不等于落后产业,转型发展也并不意味着丢弃传统产业。乌海市立足打造转型发展示范区,围绕煤焦化工、氯碱化工两大主导产业布局创新链,以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引导企业投资一批高端项目、技改一批低端项目,严控过剩、低端产能投资,推动工业产品向精细化、高端化、终端化方向转变。如今,我市煤焦化企业全部达到年产百万吨的生产能力,技术装备水平国内领先,原煤就地转化率由建市初期的不足20%提高到现在的90%以上,精细化工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11%,乌海市成为国家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增量崛起,新兴产业开新花。

  曾经过度依赖煤炭资源,造就了乌海市“一煤独大”的产业格局。如今,随着传统产业动能日趋弱化,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更高质量发展,除要保留主导产业这个“根基”外,更要注入新兴产业的“血液”。

  加热、抽锻、终锻、冲孔、清洗、旋压、热处理……短短两分钟,自动生产线上铝合金棒材就变身成了轮毂毛坯。2018年,内蒙古中钰镁合金锻造轮毂项目轮毂毛坯试产成功,标志着我市现代装备制造业集群化发展取得新突破。该项目年产600万只镁轮毂、25万吨高性能镁合金板型材,产品将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零配件、镁合金高铁专用机件、3C产品镁合金配件等领域。

  旧动能通过转型改造实现了“存量变革”,新动能则通过优选引进实现“增量崛起”。近年来,我市把新兴产业作为转型的突破口,优先引进一批“新能源、新装备、新材料”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新兴产业发展提速、比重提升,成为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遍地开花的新产业,描绘出新经济发展的生动画卷。据统计,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并形成了以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为主导,光伏产业、机械制造等重点企业为龙头的多极支撑、多轮驱动的新兴产业发展格局。

  ——变量突破,高质量发展结硕果。

  乌海市是国家重要的煤焦化工、氯碱化工基地,周边分布着4个盟市的8大工业园区、1000多家工业企业,其中,化工企业占比最大。产业同质化严重,市场无序竞争问题突出,如何充分发挥产业集聚优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乌海市及周边地区需要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

  2018年9月,西北化学网平台在乌海市正式上线。该平台通过整合西北六省区191处工业园区资源,充分发挥“互联网+化工”优势,通过给化工企业、贸易商、物流商、金融服务商以及终端商户等主体提供一站式综合性服务,为西北地区化工产业由粗放型向精细化、智能化、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创造了便利条件,也成为乌海市化工行业走向高质量发展的有力助推器。

  “互联网+工业”深度融合,不仅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平台支撑,也助推了企业信息化技术改造和工业互联网建设,创造着新的发展生态业态。近年来,乌海市以推进信息技术和工业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网络平台,助推产业实现生产方式、经济模式、产业结构的改造升级,努力把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与其被动转型,不如主动求变。资源枯竭、结构单一、效能低下曾是乌海市转型发展的三大“拦路虎”,为此,政府部门自我革新成为必然。持续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投资项目审批办理时限压缩到100个工作日内,减少审批材料60%以上,100个高频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34%的事项实现“马上办”,75%的事项实现“一次办”,企业开办时限压缩至3个工作日,乌海市营商环境评价综合排名居全区第2位,市场活力有效激发。

  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抓住自治区打造沿黄生态经济带和推进乌海及周边地区转型发展的重大机遇,昔日“煤城”乌海,正重塑“黄河明珠”新形象,通过从“单”到“多”、减“黑”增“绿”、既“破”又“立”,走出了一条具有乌海特色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并进的新路子。(记者 杨延岭)


[责任编辑: 萨其拉图]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