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一“园”创建兴万农
内蒙古新闻网  20-04-23 10:00  【打印本页】  来源:乌兰察布日报

察右前旗巴音塔拉镇村民在田间覆膜种植马铃薯。记者 张晓鹏摄 

  察右前旗现代农业产业园以马铃薯、果蔬为主导产业,在科研、生产、储存、物流、加工、销售、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农民利益联结等方面已经形成体系,率先构建起种养规模化、加工集群化、科技集成化、营销品牌化的全产业链开发和一二三产业融合格局。

  察右前旗农牧和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不仅能带动园区内农民增收,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也解决了种植大户的后顾之忧,同时对土地流转和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今后察右前旗将更好地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大力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继续构建完整产业链,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充分享受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增值带来的收益,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近日,察右前旗现代农业产业园入选2020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拟创建名单,这也是全区2020年唯一被批准入选的现代农业产业园。那么,现代产业园到底有什么特点和优势。近日,记者实地走访察右前旗现代农业产业园一探究竟。

  现代农业产业园“长”啥样?

  先跟随记者的脚步,我们来看看察右前旗现代农业产业园一隅——巴音塔拉镇大哈拉村沃圃生蔬菜种植基地。基地蔬菜大棚内韭菜长势喜人,预计年亩产量可达一万六千斤,展示棚里的黄瓜、西葫芦等蔬菜已经成熟,翠绿欲滴。技术员张余边修枝剪蔓边向记者介绍基地情况,“沃圃生蔬菜种植基地采用无土化栽培、水肥一体化滴灌的方式进行果树种植,目前察右前旗的基地主要种植韭菜,销往北京各大商超”。

  见一叶而知深秋,观滴水可知沧海。

  察右前旗现代农业产业园位于内蒙古中南部,距乌兰察布机场约35公里,产业园总体布局涉及玫瑰营镇、巴音塔拉镇、黄旗海镇、平地泉镇和三岔口乡五个乡镇,总面积182.8万亩,一二三产业均有基础。园区内年耕种面积稳定在30万亩,种植业主导品种为马铃薯、蔬菜,并与燕麦、玉米等进行倒茬轮作。2019年,马铃薯种植面积约13万亩,年产鲜薯约19万吨,蔬菜种植面积约4.9万亩,年产各类果蔬约14万吨,用于倒茬的燕麦、玉米等种植面积约8万亩,年产约4.5万吨。园区范围内现代农业技术推广顺畅,良种覆盖率达到80%,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80%,畜禽粪便或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产业园坚持现代种植为基础、加工流通为龙头,扩大园区辐射带动,全力建成“一核两翼三园”的产业发展格局。“一核”即马铃薯、果蔬加工流通核,以薯都凯达、华颂种业、罗欧农业、塞主粮、谷香村、鑫龙清、兴泰等龙头企业为中心,充分发挥加工企业在马铃薯和果蔬产业发展中的“火车头”作用,提升主导产业加工和仓储能力,重点布局马铃薯精深产品加工生产线,建成马铃薯、果蔬的现代流通体系,探索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建成以主导产业加工物流为核心的现代农业产业园。

  “两翼”即现代化马铃薯、果蔬种植区和产业融合发展区,重点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水肥一体化提升、产品可追溯体系构建等工程,推进马铃薯种植产业化、标准化、组织化,实现生产过程全控制,质量全程可追溯;重点以中国薯都马铃薯博物馆、南村农业科技示范观光园、现代马铃薯加工工业游览等为载体,打造集种植、采摘、农事、文化、休闲、住宿、餐饮和康养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产业带,建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区。三园”即科技研发园、创新创业孵化“园、农业综合服务园,科技研发园重点建设马铃薯脱毒研发中心、马铃薯脱毒种薯品种选育与扩繁中心和开展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集成推广示范,创新创业孵化园重点建设职业农民培训中心、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双创孵化中心,农业综合服务园重点建设农业智创中心、园区一站式办公中心等。

  察右前旗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什么能够入选?

  在察右前旗规模最大的马铃薯及果蔬生产加工企业——内蒙古薯都凯达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一袋袋心里美萝卜拆包、上线,经过水洗、去皮、切片、冻干、筛选、油浴等一道道严格程序后,包装上市。

  得知察右前旗现代农业产业园获批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拟创建名单的消息后,薯都凯达产业园主任周光舟谈到企业未来发展,更觉信心满满。周光舟介绍说,获批创建国家园区后,薯都凯达更加有信心在察右前旗乃至乌兰察布地区继续推广种植加工用薯,农户也更有信心来承接深加工企业订单,有利于进一步加快企业生产产品原材料当地化步伐。

  薯都凯达选择察右前旗,因为这里“天时地利人和”。

  察右前旗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雨热同期、土壤洁净,独具优势的生态环境为园区发展马铃薯主导产业打下了坚实基础,而且生产出的马铃薯干物质含量高、品相好、口感绵沙,是国内公认的马铃薯产业黄金带。而且察右前旗东距首都北京320公里,西至首府呼和浩特138公里,南临大同90公里,北到二连浩特口岸330公里,是我国通往蒙古、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的重要陆路通道。境内G6、G7、G55高速,110、208国道,东、南绕城高速,准兴运煤专线,京包、集张、集通、集二、丰准铁路和京呼高铁“8公6铁”纵横交错、穿境而过,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

  园区以马铃薯为主导产业,龙头企业与产业链延伸企业设点设厂,形成了集马铃薯种植、检测、加工、配送与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目前已基本形成茎尖脱毒、试管育苗、温室扦插、网室栽培到分级种植的良种生产体系,建成了一批规模化标准化马铃薯种植基地、马铃薯加工专用薯种植基地、马铃薯鲜食薯种植基地,拥有现代化的恒温保鲜库及规模储藏库。

  2019年,园区内省级及以上科研单位设立研发平台3家,新品种新技术研发引进推广经费投入60万元;累计创建15个高产示范片,实现马铃薯最高亩产4500公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实现良种覆盖率95%,综合机械化率80%。同时注重推行马铃薯主导产业与燕麦、玉米等作物倒茬轮作和养殖业废弃物有机肥处理与循环利用,“一控两减三基本”全面推行。

  产业园怎样带动农户?

  正值春耕种植的关键期,位于察右前旗现代农业产业园内的巴音塔拉镇李英村正在如火如荼地种植马铃薯。据悉,该村在种植之前就与产业园内的华颂种业签了订单,470亩村集体土地全部种植马铃薯,由企业提供籽种、技术支持和秋季回收,村集体负责管理。

  李英村党支部书记田万亮介绍说:“从籽种到秋收都是一条龙服务,秋季以七毛钱的订单价进行回收,这样我们村集体经济在种植马铃薯时就能甩开膀子干了。”

  这个春天,产业园内70个行政村、2万余户农民干劲十足,因为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根本宗旨就是确保产业园“姓农、务农、为农、兴农”,健全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切实提升当地农户持续增收:

  以薯都凯达为代表的龙头企业通过签订订单、安排就业、土地流转、扶贫车间等多种措施,建立长效造血、持续脱贫发展模式,创建以农业企业为龙头,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为纽带,基于股份制和专业化分工的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察右前旗电商中心、万益物流等商贸物流公司积极服务园区产品销售,马铃薯产品线上进入京东华北地区TOP10特色馆,线下销往各地区大型超市、批发市场;

  产业园创新农民与新型经营主体利益联结机制,保护收购和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机设备等生产资料入股等方式,健全完善各类经营主体之间利益联结关系,初步建立多样的联农带农模式;

  不断发展壮大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重点加大了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社会化服务组织等主体得到全面发展;

  ……

  目前,产业园内已初步形成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有效联结机制,促进农牧民增收,带动农牧民脱贫致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察右前旗现代农业产业园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继续推动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引领示范绿色高质量发展,推进先进生产要素集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与孵化,把产业园真正打造成现代农业科技研发与应用的“发动机”、展示当地特色农业的“博物馆”、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农民增收的“助推器”,建成集生产、生态、休闲、示范等多功能高质量的马铃薯、果蔬现代农业产业园。

  到2021年,产业园总产值预计达到33亿元,主导产业产值达24亿元,初加工转化率达到80%以上,农产品可追溯率达85%,成为全国知名的马铃薯种薯、优质商品薯、加工专用薯及优质果蔬生产基地。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察右前旗现代农业产业园,未来可期!(记者 刘超)


[责任编辑: 萨其拉图]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