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端午节前后,突泉县突泉镇大营子村都弥漫着忙碌和欢庆的气氛。家家户户院子里的紫皮蒜已经进入成熟期,亲朋好友齐聚园田,将地里绿油油的蒜苗拔出后用麻绳捆扎好,入篮装车,等待专人上门收购。
“我家这三亩多地的园子,一年收入不少,现在蒜薹出来了,能卖3000多元钱,过两天起蒜、种白菜,一年三个秋,能收获1万多元,就靠园子养活我们呢。”村民格日乐笑着说。
近年来,突泉县突泉镇牢牢抓住产业兴镇这个“牛鼻子”,从各村实际出发,深入挖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构建“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以此作为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蒜苗收获季节,村里来来往往收蒜苗的车也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满怀的绿意集聚到一起,奏响一曲收获的赞歌,村民脸上洋溢着的笑容,照亮了栽种紫皮蒜的康庄大道。
“现在收完蒜薹,回去我就放在保鲜库里,寄存一个多月之后,就可以卖了。今年销售价格还好,一斤也能赚不少钱。”收购商李景元介绍说。
据了解,大营子村种植紫皮蒜已有50多年历史,截至目前,村里180户农户家家都在房前屋后种蒜,总种植面积已经达到200多亩。各家各户都有着可观的经济收益,平均一人能增收2000元左右。
为了提升紫皮蒜的影响力,使紫皮蒜销至全国,2001年大营子村申请注册了“溪柳紫皮蒜”产品标志,并取得绿色产品经营证书,溪柳大蒜有了自己的“身份证”;2003年10月,紫皮蒜农产品获“内蒙古自治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2006年6月,“溪柳紫皮蒜”商标正式被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为国家知名商标;2008年,注册了紫皮蒜合作社;2014年,注册了“溪柳紫皮蒜”内蒙古自治区著名商标。溪柳紫皮蒜还有了专用的包装箱,小小蒜头成为享誉全国的“明星蒜”,身价倍增。
大营子村党支部书记李艳军说,下一步,大营子村将着重扩大紫皮蒜的种植规模,由园田引进大地,并依靠合作社和“明星蒜”的品牌效应,引领大伙儿共同增收致富。(赵洹 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