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约有6.8万外来务工子女在我市中小学校就读,接受教育的机构主要有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及教育部门指定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校等三种类型。
外来务工子女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状态如何?记者就此走进外来务工子女比较集中的呼和浩特市第二十五中学进行采访。该校80%的学生是外来务工农民的子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不仅仅是在教室里放一张课桌。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十分重要。”该校副书记鲁丽娜对记者说,全校80%的学生为外来农民工子女,这些孩子学习基础相对较薄弱,并且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自制力较差。如何确保他们在义务教育阶段能够享受到教育公平,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之中,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这些学生从小生活在农村,从小便开始帮助家长洗衣、烧饭、做家务,艰苦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他们独立的个性。与同龄的城市孩子相比,他们少了娇气,多了质朴。”从事十多年教育工作的该校政教处一位教师说。“但是,由于从小就缺少系统正规的学前、学校教育,外来务工农民子女教育存在不少问题。”
针对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现状,该校不断探索构建起了“家庭式”教育模式。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家庭“缺位”,通过学校教育的“补位”,促进学生尽快进入身心健康、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轨迹上来。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该校教师十分关心学生的饮食起居、生理心理状况。班主任都随身携带着一个针线包,孩子们的衣服破了,老师会帮着缝补。开学了,有的班主任还带着学生剪发,买新鞋、新文具。为了加强家长与学生、孩子的沟通,学校着力办好家长学校,针对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对家长进行讲解,通过对家庭教育中遇到的一些典型案例的深度剖析,引导家长科学有效地配合学校进行家庭教育。
随着外来务工人口数量迅速增加,为了确保其子女和城市学生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我市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了《呼和浩特市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办法》、《关于大力发展民办教育的决定》等相关政策,用来规范和确保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问题。呼市教育局在2004年就确定了18所指定学校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目前,在我市就读的中小学进城务工子女享受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免除公用经费和学杂费,享受国家补助费,对农村低保户、特困户子女给予大力帮助。自2006年起,我市就设立了民办教育发展资金,每年拿出200万元用于对民办教育的扶持和奖励。2010年,我市校安工程和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扎实推进,全市教育教学用房由126万平方米提高到234万平方米,有效缓解了“上学难”以及进城务工子女充分享受公平优质教育的问题。(实习记者田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