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中旬,记者来到乌海市乌达区的巴音赛沟整治工程的现场,一片片绿色和眼前的人工湖泊让记者眼前一亮,对比两年前这里一片狼籍的采砂场,两年的整治让这里的面貌焕然一新,成为了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作为一个矿业城市,30多年的矿产资源开发不仅给乌海市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也诱发了许多地质环境问题。近年,乌海市提出了建设生态绿洲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城市和打造自治区西部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

乌海市乌达区巴音赛沟治理工程现场,隐隐可见将来休闲公园的影子。
“乌海市小型煤矿由2005年的126家整合为目前的53家,非煤矿山由316家减少到148家,全市矿业权数量减少了54.5%,煤矿全部实现了正规采掘作业。结合地区特点,创造性地总结出一套‘先关闭、后整合’的矿产资源整合模式。”在采访组问及乌海矿业秩序整顿的现状时,乌海市国土局副局长白永昌对记者说。“先关闭、后整合”就是把矿产资源整合与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效益、环境效益与安全生产相结合,将整合工作与矿业权实地核查、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乌海市共确定4个煤、铁重点整合矿区,37个整合对象,由规模企业对矿区范围及生产能力小的矿山进行整合;占有资源储量已枯竭的矿山采取关停处理;小矿之间整合成大矿,或大矿收购整合小矿;对周围无相邻矿山仍有空白资源的矿山,属行政划拨的收回采矿权招拍挂形式整合;对占有资源储量大、无资金投入、发生事故的进行关停,重新招拍挂处理与市内深加工企业合作开发。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据乌海国土资源部门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2005年资源整合以前,全乌海市各类矿业权布局呈现出星罗棋布,遍地开花的局面,各类持证开采矿山达到442家之多,由此造成的乱采滥掘、超层越界、非法转让、低价竞争、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全乌海市矿产资源健康有序发展。

乌海市矿山治理整顿过程中,从塌陷区搬出来的三万户居民都住进了漂亮的新区,图为移民新区新达社区。
从2005年起,乌海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先关闭、后整合”的乌海市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新举措,全市市共关闭了325家无矿石合法来源,污染环境、生产工艺落后、技术水平低、综合回收能力低的选冶企业。关闭整合后乌海市煤炭开采企业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取得了质的飞跃,煤矿全部实现了正规采掘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地方煤炭地下开采矿山回采率,由整合前的不足35%提高到65%,煤炭资源就地转化率由原来的20%提高到80%,煤炭综合利用率,由原来的不足10%提高到60%,煤炭开采、洗选加工形成的煤矸石利用率达到了80%,中煤利用率达到了100%;石灰石综合利用率由原来的80%提高到95%以上。乌海市参与整合的矿山企业全部签订了整合协议,完成了资源整合划定矿区范围批复工作。通过清查,全市共关闭不符合环保规定、达不到安全生产要求、储量基本枯竭的非煤非金属矿山59家,非煤非金属采矿权数由2009年底登记的120个减少到61个,煤、铁采矿权数由80个减少至55个,减少31.25%。
下一步,乌海市将在2013年将现有的52家煤炭开采企业减少到7家,生产规模低于120万吨的煤炭企业全部退出市场,同时关闭59家非煤矿山企业。(内蒙古新闻网 章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