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我市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本报从即日起推出“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专栏,全方位、多角度报道我市文化事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与宝贵经验,促进全市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热潮
走进乌达区爱民佳苑社区服务中心的书画室,浓浓的墨香扑面而来,几位年近古稀的老人正在练习书法。
今年68岁的周宝玉老人特别喜欢书法,但由于工作忙,再加上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业的老师指导,老人研习书法的梦想一直没有实现。
2009年,周宝玉老人从矿区搬迁到了爱民佳苑小区,生活质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如今的小区不仅设有书画室,定期还会有老师前来授课,这让老人非常高兴,周宝玉老人激动地说:“以前在家里练习书法,全凭自己琢磨,现在有了专业老师,字体规范了许多,心灵也得到了净化,书画室渐渐成为了我们这些退休老人修身养性的一方净土。”
采访中,记者发现,经过一年多的练习,周宝玉老人书写的隶书轻重适度、有板有眼。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在周宝玉老人身上,我们更多看到的是文化惠民带给大伙儿的那份满足。
在我市,像周宝玉老人这样研习书法的普通群众还有很多,浓厚的书法氛围源于我市系列文化惠民措施的实施。
近年来,我市逐步加大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书法特色文化的投入力度,使文化惠民成为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民心工程。如今,全市各中小学校都开设了书法课,配备了专门的书法教师;财政买单开通了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为市民学习书画理论和鉴赏知识创造了良好条件。
文化是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特色更彰显出地区文化的灵魂。我市通过组织实施“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新建了5个镇文化站、41个“草原书屋”,并突出书法特色,初步形成了市有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区有文化馆、图书馆,镇有综合文化站,社区有文化中心,村有文化室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格局。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市民书法文化水平的提升,书法在群众中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书法活动呈现出常态化和多层次化,潜移默化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为做好文化惠民工作,我市还积极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其中,市歌舞团由政府养团变为由政府出资采购演出后,激发了活力和创造力。在近一年多的时间里,市歌舞团完成各类演出百余场次,送戏下乡50余场,创作舞蹈、歌曲等各类文艺作品20余个,舞蹈作品《随风起舞》获得了2010年华北5省专业舞蹈比赛一等奖。(记者孟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