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之后,察右中旗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和市委政府关于加快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大工作力度,坚持统筹协调发展,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农村牧区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农牧民收入稳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全旗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迈上了新台阶,上升到新水平。
——农牧区经济发展成效显著,设施农业和规模养殖业发展壮大。全旗以红(胡)萝卜为主的蔬菜、马铃薯、乳业、肉羊和饲草饲料五大特色产业迅速崛起,基本形成了年产以红(胡)萝卜为主的蔬菜7亿斤以上,马铃薯10亿斤左右,鲜奶10万多吨,肉类3万多吨,鲜草15亿斤左右的综合生产能力。马铃薯产业方面,全旗马铃薯网室达到530座,种薯田达到17万亩,马铃薯大型喷灌圈达到357台(套),面积达到13万亩,推广新型节水示范膜下滴灌种植10万亩,旱地覆膜马铃薯20万亩,全旗形成了30公里长的马铃薯喷灌圈种植长廊和30公里长的旱作覆膜、膜下滴灌马铃薯种植长廊。为进一步延长马铃薯产业链条,察右中旗注册了“科布尔牌”商标,投资3000多万元建成了科布尔、布连河、广益隆三大马铃薯交易市场,三大市场年可完成销售马铃薯4亿斤左右,市场内建有马铃薯贮窖370多座,年存贮量达2.5亿斤左右。建成了年加工能力各5000吨的科银、亿丰、凯盛三大马铃薯加工企业和15个小型加工厂,年加工马铃薯能力达到2亿斤左右。全旗80%以上的农户都不同规模种植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56万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22万亩的45.9%,马铃薯总产出占种植业总产出的50%左右,来源于马铃薯产业的收入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26%左右;红萝卜产业方面,全旗新上红萝卜软管微喷9000亩,累计达到7.7万多亩,新建日光温室100座,累计达到468座、474亩,新建塑料大棚120座,累计达到457座、366亩,形成东西长33公里的软管微喷红萝卜种植长廊。先后建成五大红萝卜交易市场,总占地面积约30万平方米,建成红萝卜收购清洗包装车间315个,恒温预冷库26座,红萝卜专用贮窖18座,日交易量可达6000多吨,日交易额可达450多万元。每年在红萝卜上市期间,五大市场为周边富余劳动力创造近3000多个就业岗位。红萝卜产品注册了“草原参”商标,被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A级绿色食品,被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认定为有机食品基地,被清华大学确定为蔬菜专供基地,被自治区政府授予名牌农畜产品,远销山东、广东、福建、湖南、天津、上海、河北、辽宁等地,出口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被誉为“塞外小人参”。2010年,以红萝卜为主的蔬菜种植面积达到8万亩,其中红萝卜6.3万亩,产量达5亿多斤,年销售红萝卜可实现产值2.4亿元,仅此一项种植区人均纯收入达5000多元。全旗红萝卜产业总产出占种植业总产出的45%左右,来源于红萝卜产业的收入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24%左右;规模养殖业方面,全旗有天然草场321万亩,草地围栏23万亩,年产鲜草4亿多公斤,同时还有草玉米等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加之农牧民饲养经验丰富,发展养殖业条件得天独厚。截止目前,新建暖棚1300间,共完成暖棚建设6万多平方米,购置饲草料加工机具1000多台,建成规模化、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10处,存栏100头以上的奶(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3处,在巩固现有15个肉羊养殖小区的基础上,新建集配种、暖棚、饲料基地、青贮窖等为一体的规模肉羊养殖场3处,新建年出栏400口以上的生猪养殖场4处,新建年养殖规模2万只以上的肉鸡养殖场4处,新建生猪养殖专业村5个,肉鸡养殖专业村2个。全旗牧业年度家畜总头数达到76.4万头(只),其中奶牛3.2万头,生猪6.5万头,基础母羊54万只,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65%左右,来源于畜牧业的收入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38%左右,农村牧区经济实现了由种植业主导型向养殖业主导型转变。
——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旗通乡公路建设进展顺利,干线及框架公路建设速度加快,五年来先后建成三级通乡油路3条57公里、通村砂石公路717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的目标。特别是今年新开工建设的京—新、呼—满两条高速公路途径察右中旗,将使交通更为便捷。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显著加强,年内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4093万元,新打机电井130多眼,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4万亩,改善有效灌溉面积0.3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7.5万亩,完成水保治理面积9.2万亩,生态保护面积18万亩,全旗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0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5万亩。人畜安全饮水工程稳步实施,新完成10处人畜饮水工程,解决了4874人、12672头(只)牲畜的安全饮水问题。电网改造全面实施,生产生活供电质量明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机总动力达到38万千瓦特,机械化综合作业率达到78%。文化教育事业不断加强,全旗有室内体育馆等大型文化休闲健身场所5处、多功能文化中心1处、81个草原书屋和11个人口文化大院,新开工建设7个苏木乡镇文化站,重新组建了乌兰牧骑,民族性、群众性文体活动深入开展。“两基”成果不断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100%。中小学校布局合理调整,教育教学资源得到进一步优化,农村寄宿制学校达到14所,且办学条件极大改善。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完成了14个苏木乡镇卫生院的改扩建任务,不断加大传染病、地方病的检测与防治力度,完善了疫情监测网络,建立了传染病直报系统。妇幼保健工作进一步加强,住院分娩率达到96%,“四苗”全程接种率达95%以上。低生育水平进一步稳定,人口出生率连续五年控制在7‰以内。生态建设不断加强,林草覆盖率达到51%。通讯广播影视工作发展迅速,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网络覆盖全旗,“村村通”工程实现全覆盖。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全面推行了新农合制度,常住农牧民参合率达到100%,农村牧区低保对象达到22130户、25988人,占农牧业人口的13.8%,农村保障标准由每人每年的1180元提高到1680元,牧区保障标准由每人每年的1480元提高到1693元。认真实施整村推进、移民扩镇、劳动力转移培训三项工程,扶贫开发取得明显成效,年内完成7个村的“整村推进”、2个村的产业化扶贫和1个村的老区建设,完成1200人的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五年累计解决了近4万人的贫困问题。同时,中小学生“两免一补”、农牧民粮食直补、退耕还林补贴、农机具补贴等足额兑现,农村危平房改造、沼气建设等民生工程顺利实施,农牧民群众幸福指数显著提高。(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