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24个世界艾滋病日,我国的宣传主题是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艾滋病,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虽然不再陌生,然而对于不少人而言还是谈“艾”色变。从“羊肉串传播艾滋病病毒”到“校园扎针传染艾滋病”,再到“食物里有人投放艾滋病病毒”,近年来,有关艾滋病病毒传播的谣言一波接一波。这说明大众依然存在“恐艾”心理,那么,奋战在防艾、抗艾战线上的工作人员又是如何面对这一切的呢,记者进行了调查了解。
检测医生和患者交朋友
从1998年开始,李铁华就开始从事性病、艾滋病的咨询检测工作,一干就是十几年。职业暴露让他的工作充满着高风险,稍不注意就有感染病毒的可能。十几年的工作经验已经让李铁华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单凭咨询者的走路姿态、说话语气等就可以大致判断,检测结果十有八九会和他最初的判断吻合。
今年4月份,乌兰察布市一个小伙子前来治疗肛门尖锐湿疣,经检测他还是一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并且是同性恋。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的血液喷了出来,李铁华的衣服上、手上、胳膊上都溅上了血。后来,经消毒处理、检测,确认李铁华没有被感染。
“抽血、化验、检测,每个环节都有风险,因为前期并不知道哪些人是阳性,哪些人是阴性,在工作过程中只有格外的谨慎、小心才能避免风险。”李铁华向记者坦言。工作性质的特殊增加了职业的高风险,每年年底,他和同事都会进行一次性病、艾滋病的相关检测,以确保自身安全。如今,咨询检测室只有两名医生,至于护理人员并没有固定的,就是谁赶上谁负责,几年前就想补充新人进来,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实现。据介绍,在歌厅、洗头房等娱乐场所都有高危行为监测点。在这些监测点,李铁华和同事们作为高危行为干预人员都会定期去讲课、做宣传,但由于人手不够,咨询检测室暂时不能接诊。
经常到监测点宣传、讲座,时间长了也就和这些高危人群熟悉了,大家都会亲切地称呼他为李老师,遇到相关问题都会给他发短信、打电话请教,李铁华也会耐心地给予解答。他说,把每一位前来咨询、检测的患者都当做朋友,就能消除他们的恐慌心理。
记者了解到,在这个病区工作的医务人员并没有特殊的津贴。“我们没有觉得什么神秘不神秘的,这是我们的工作,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这些病人能够不在歧视中生活。”李铁华的同事坦言。
高危干预队工作难开展
为了提高重点人群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并对他们实行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1998年,我区成立了高危人群干预工作队,队员由各级疾控部门工作人员组成,他们主要深入街道、外来人口聚集区、娱乐场所等地,做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的知心人,当传播防艾知识、提倡关爱意识的宣传员。
“跟‘小姐’们沟通,让她们主动接受防艾教育,是队员最为棘手的事情。”自治区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所所长杨景元介绍。“刚开始工作时,吃闭门羹是家常便饭,只有跟她们打成一片,才能接近她们。”说到上门宣教防艾知识,杨景元感触很深。
据了解,在扫黄的高压态势下,旨在为艾滋病高危人群的高危行为进行干预的这支“高干队”举步维艰,社会公众普遍对防艾工作不予理解,大部分休闲娱乐场所经营者不敢承认存在暗娼,从而对“高危干预”工作非常抵触,作为重点干预对象的暗娼则更是难以接触。
“想对酒店的桑拿‘小姐’进行干预,这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在政府大力扫黄,这种培训就更难开展了,几乎没有一个酒店肯承认提供性服务。我们现在都不敢说是来做艾滋病高危人群干预的,只说是进行健康教育,但他们依然十分抗拒。”所有“高干队”队员都有着同样的烦恼和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