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兴安盟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兴安盟财政“一事一议”议出百姓新生活
内蒙古新闻网  11-12-15 11:22 打印本页 来源: 兴安日报  
 
  三年间,全盟共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841个,覆盖了382自然村,总投资54154万元,全盟1124648个农牧民受益于这项惠农政策。

  三年来,兴安盟共争取到中央、省级“一事一议”财政资金13901万元,旗县市财政投入10885万元。

  三年来,吸纳了村集体资金、社会捐赠赞助资金、村民筹资捐资、以工折资、以物折资等资金23514万元。

  通过政府奖补资金的引导,一个多元化、多渠道投入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新机制在我盟初步形成,财政资金发挥出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新农村 新活力

  “一事一议”之所以得民心,在于能帮农民解决村内户外的难事,而这恰恰是众多民生工程目前还没有完全覆盖到,却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每个“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的完成,都为农村增添了一抹亮色;每个“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程的实施,都滋润着农牧民群众的心。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三年来,全盟382个自然村开展了“一事一议”项目建设,硬化村内道路204条,人畜饮水工程15个,小型农田水利工程216个,建公厕36个,村容村貌改造83项,成为新农村建设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突泉县水泉镇胜泉村受益于“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今年11月起,该村323名村民看上了从中央到地方四级新闻,在腰包鼓起来的同时,精神文化生活也“富”起来。

  “一事一议”奖补政策还惠及了全盟农垦系统,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企业办社会的负担。今年共筹建“一事一议”惠民项目39个,涉及道路建设、人畜安全饮水工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改造、环卫设施建设、公共活动场所等多个方面,10个农牧场的70个生产连队、22883余人受益。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吹旺了广大农牧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希望之火。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推进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的实施,规范和引导村级组织通过村民民主议事的方式解决村内事务,村级公益事业由过去的“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变成了“人人议建设、户户参建设、村村比建设”。

  科右前旗归流河镇在村提留、乡统筹和“两工”取消后,镇里组织各村通过村民民主议事程序,开展大会战,解决了一些迫在眉睫的事儿,如修路、治理山体滑坡等,但限于民力和财力不足,很多事情还是做不了。“一事一议”奖补政策实施后,群众积极性和投身公益事业建设的热情被释放出来。三年来,归流河镇共争取“一事一议”奖补项目30个,涉及道路硬化、村民活动室、公共浴池、机电井、幼儿园、小粮仓、谷坊、村容村貌改造、蔬菜基地等多个方面,4111户农民受益。

  通过“一事一议”,广大群众的民主观念、民主管理水平、参与民主议事和当家作主的意识提高了,农村基层政权的建设得到了推进和加强,党的执政基础得到了巩固。

  农村更和谐稳定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一方面为解决村内事务搭建了一个村民广泛参与、平等协商的平台,也给了村干部一个服务百姓的“抓手”。另一方面,也搭起了一条农村矛盾纠纷调处的新途径,村民之间、干群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多了,相互的理解多了。

  阿尔山市所辖的四个镇的居民以林业职工为主,原来由几个林业局负责管理,群众已经习惯了,无论大小事都找林业局,根本没人找镇政府,更没人找村里,镇、村两级干部都觉得很尴尬。这两年通过“一事一议”奖补项目的建设,解决了吃水、行路、照明等一系列民生难题,群众对镇村两级干部的看法得到了扭转。在今年白狼镇的人代会上,代表们都说:政府确实给老百姓办实事了。如今,群众有事找镇里、村里的多了,党群干群关系密切了。

  毫不夸张地说,“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的实施,给农村注入了新的活力,催生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气象,唤起了干部的事业心、责任感,激发起了广大群众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马也 武颖杰)

[责任编辑 王彤 ]

送温暖
训前交流
凌花奔涌
严寒中的供热工
冬季到内蒙古大兴...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免费乘车上下学
如此柚子你见过吗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2011高考专题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