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产业化扶贫因其针对性、可操作性、实用性符合农户的切身利益而倍受农牧民青睐。乌拉特后旗因势利导创新模式,在养殖业上踏出一条“寄养”的新路。
走进巴音宝力格镇东升三社试点户许文亮家的大门,便可听见羊群此起彼伏的“咩咩”声,许文亮像照顾孩子似的,精心地在圈里喂养着这群“引进来”的精品种畜。“这些都是咱们旗里产业化扶贫项目分下来的巴美肉羊,都是基础母畜。”许文亮站在羊群中介绍着。
据介绍,东升三社29户、100多位村民共分了385只种畜,平均每户有10只左右。面对这些价值50万元的“宝贝疙瘩”,村民们商量后达成共识:与其把这些羊分散在每户饲养,不如集中起来让一户村民代养,这样既形成了规模,也节省了其他村民的饲养时间。这个想法得到了全社村民的一致同意,并很快在村民之间达成了种羊“寄养”协议。后来这种寄养方式还被村民们亲切的称之为“托管”。
有着多年养殖经验、各方面条件相对较好的许文亮,成为大家寄养模式的首选村民。寄养协议一签5年,所有费用由许文亮负担,另外每年每只羊给村民50元的寄养费,但产下的羊羔归许文亮所有。
据许文亮介绍,每只羊每年所需草料、防疫费、饲养费再加上还有50元的寄养费得有300多元的投入,这样仅400来只羊每年他得投资十几万元。他的收益是羊羔,羔子接的多,成活率高就有效益,这就逼着他铆足了劲儿研究养殖技术,学习规模化管理,最终实现自身受益和全体村民共同致富。如今,寄养已过去3个多月,羊群长势很好,村民们看着许文亮倾注的精心,对他很是放心。
据介绍,乌拉特后旗2011年开始实施的产业化扶贫项目有4个,东升三社是其中的一处,此外还有获各琦苏木毕力其尔嘎查、潮格温都尔镇乌兰敖包嘎查、巴音宝力格镇友联村蔬菜大棚建设共计200万元的项目。据统计,此批产业化扶贫项目乌后旗共有107户、419位农牧民受益,预计户均年增收800元左右。 (贾霞 安旭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