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科教文卫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内蒙古424项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同台竞技
内蒙古新闻网  12-01-09 10:44 打印本页 来源: 北方新报  
 

  一张张朝气蓬勃的面孔上洋溢着“我的青春我作主”的自信表情,调装模型、现场演示、讲解设计原理……1月7日,第27届全内蒙古自治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内蒙古展览馆举行,来自全区10个盟市的220名学生带着他们的奇思妙想参赛,稀土永磁电源插头、明轮水陆不沉不翻车、果叶滚动分离机、可持续城市雨水管理系统设计……424项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精彩亮相,一比高低。

  小发明大用途

  稀土永磁电源插头、插座——这个响亮的称呼,让人不得不对它另眼相看。它的设计者为乌海市第一中学的纪新璐、赵倩、李佳雯。

  纪新璐介绍说:“生活中传统的插头、插座使用久了会有接触不良、松动的现象发生,另外也存在漏电危险。如果将磁性非常强的稀土永磁材料通过特殊手段植入电源插头、插座,就可实现插头、插座的磁性紧锁功能。而且,经过优化后,稀土永磁电源插头用一个旋钮控制磁片还能实现自动吸入和弹出的功能。不仅解决插头、插座松动的问题,还可以避免漏电危险。”有了基本思路,纪新璐3人开始进行实际操作,经过半年的时间,终于如愿制作成功了稀土永磁电源插头、插座,同时插头和插座还采用360度圆环导电端子,实现了360度任意角度接插,有效防止了松动、接触不良、进异物等。纪新璐笑着说:“这个小东西看上去不起眼儿,可它却是稀土的衍生产品,科技含量蛮高的。”

  这个作品让记者大开眼界,而“明轮水陆不沉不翻车”更是让人叹为观止。它的设计者是来自鄂尔多斯市一中的马嘉翼、贺享宇、王乐。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出现的闪光轮让爱琢磨东西、喜欢动手的马嘉翼灵机一动,他萌生了“制作一款利用太阳能在水上行走不会沉底、在陆地上行驶不会翻车的概念车”的念头。马嘉翼的想法得到了另外两个好伙伴的赞同。经过一年多的准备,2010年进入动手阶段,过程是痛苦的,一次又一次的组装拆解,3个人有时都想打退堂鼓了,还好有辅导老师的鼓劲和支持,2011年10月份,首辆明轮水陆不沉不翻车下线了。说起这款概念车将来的命运,马嘉翼满怀憧憬地说:“希望将来这款概念车可以用做月球车或者被开发成一个娱乐工具,真真正正实现它的社会价值。”

  走入社会思考社会

  在行为与社会科学展区,一块名为《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策略研究》的展板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样的课题让人感觉似乎离中学生这个群体还有些遥远。但这个参赛项目,恰恰是由两名高中生完成的,他们一个叫李嘉正,一个叫付家兴。

  两个男孩子喜欢参加社会活动,对社会上一些热门的话题也非常感兴趣。去年暑假,他俩突然对农村劳动力就业这一社会问题产生了好奇心,于是说服各自的父母,自费来到赤峰市巴林右旗进行实地调研。他们用了4天的时间走村串户向30岁以下农村壮劳动力发放了50份问卷调查表,问卷内容涉及就业倾向、工资收入、技能培训、就业保障等。经过对问卷调查内容的梳理,他们认真写了一份《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策略研究》调查论文,通过图表的方式,阐述了农村劳动力大量涌进城市的原因和给城市带来的就业压力。农村青壮劳动力自小远离家里的耕地,没有掌握耕种技能,他们向往城市五彩缤纷的生活,但又大多缺乏知识和一技之长,很难在城市找到体面工作。为了解决生存问题,他们无奈之下要么在建筑领域干一些体力活,要么选择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工作,如餐厅服务员、洗车工、保安等。可是这类工作许多人干得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炒东家鱿鱼或自己被炒的事情时有发生。李嘉正和付家兴认为,要想促进这部分来自农村的劳动力顺利就业,技能培训和就业保障必不可少。

  李嘉正坦然地对记者说:“虽然我们这个名为《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策略研究》的课题有些大,大到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也许还无法提出具有操作性的建议,但是我们就想用行动告诉大人们,我们除了关心学校里的事外,也关心社会问题。只不过,看待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和加强。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当我们真正步入社会那天,一定会提出一些真正有价值的建议。”

  做马头琴文化的传播者

  “我是蒙古族,传承民族文化责无旁贷。马头琴在蒙古族文化中极受尊崇,是蒙古族文化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的瑰宝。”来自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的参赛选手卓澜情不自禁地说道。

  卓澜从小对马头琴情有独钟,她喜欢听马头琴演奏的乐曲,深沉粗犷,悠远激昂。去年暑假,卓澜终于有机会走近马头琴,她找到一家手工制作马头琴的店铺,经过几天的观摩,她对马头琴制作过程了如指掌,琴头、琴杆、背板、侧板最好由枫木组成,为了保证马头琴的音质,马头琴的面板必须选用桐木或者是白松木,弓杆由红木制成,琴弦用尼龙,弓毛用马尾。她还拜访了马头琴大师齐·宝力高,聆听了有关马头琴的每一个典故。卓澜认为,马头琴的琴声是从大自然里边来的,它的声音让人时刻感受到新鲜的生命。

  她此次的参赛课题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源于她对马头琴的这次深入了解。卓澜语气坚定地说道:“作为草原的孩子,我一定会为传承马头琴文化尽心尽力。”

  发明得益于处处留心

  一次秋游,激活了3个孩子的发明灵感,他们付诸行动成功研发了“果叶滚动分离机”。这3个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动手的孩子叫贾婧、杨标、郝珮瑶,来自包头市第九中学。

  去年国庆期间,3个孩子相约到农村游玩。游玩期间,细心的贾婧发现当地农民从树叶中分拣果实时,使用的是簸箕和特制的筛子,不仅效率低、劳动强度大,而且拾拣得也不干净。这一场景,竟然让她萌生了一个想法:研发一种高效率的果实树叶滚动分离机器。贾婧立刻向两位好朋友说了自己的想法,并赢得了支持。

  说干就干,3个孩子回家之后,分工协作,研发他们的果叶滚动分离机。贾婧负责研究原理绘制样图,杨标动手能力强负责制作实物,郝珮瑶负责查资料进行实物论证。经过10多次的论证,3个孩子最终确定:根据果实和树叶的形状不同进行分离,不仅科学而且易于操作。3个月过去了,他们的首台果叶滚动分离机诞生了,并且通过了专业老师的肯定。贾婧深有感触地说道:“发明创造的灵感来自生活,只要做个有心人,人人都可以当发明家。现在这台果叶滚动分离机只是雏形,我们将会进一步完善它,也许有一天会让这台分离机实现市场转化,真正成为农民的好帮手。”

  同样,高璐的参赛项目也是来自对生活细节的思考。她生活的城市属于缺水地区,但是雨水这个来自大自然的水源却并未被人们好好利用起来。于是她设计了一套“可持续城市雨水管理系统”,这套系统包括虹吸、过滤、净化、储存4个部分,可以充分回收利用雨水。

  参赛作品涉及13个学科

  “今年的参赛作品创新原理贴近生活,每件作品上附着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明显,增强了这些参赛作品走出内蒙古的竞争力。”自治区科协青少中心工作人员王伟说道。

  据了解,第27届全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共收到来自全区各盟市的作品891项,其中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项目446项、科技辅导员科技创新成果58项、少年儿童科学幻想绘画361幅、青少年优秀科技实践活动26项,另有16个单位被推荐参加大赛优秀组织奖评选。通过评委会对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项目的初评,进入终评的项目为424项,涉及数学、物理学、化学、微生物学、环境学、生物化学、工程力学、计算机科学、动物学、植物学、医药与健康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社会科学13个学科。此次大赛分为青少年和科技辅导两个板块,活动内容包括竞赛活动和展示活动两个系列。“全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由自治区科协、教育厅、科技厅、环保厅共同主办的一项全区性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自1982年以来,全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已经成功举办了27届,有250余万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参加了此项活动,评出自治区等级奖3200余项。大赛为全区青少年和科技辅导员搭建了一个科技创新活动成果展示交流的平台,通过活动,培养了青少年和科技辅导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科学素质。”自治区科协青少中心高虹主任说道。

  【记者手记】

  一天的采访给记者最大的触动就是:新时期的中学生真的不能小看,他们不再蜗居校园抱着课本死读书,他们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他们积极走入社会、了解社会,他们仔细观察身边事物敢想敢做……尽管他们的奇思妙想略显青涩,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还是让人们看到了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新形象。或许就在不经意间,他们已经将振兴祖国科技的重任,扛在了自己稚嫩的肩头。(记者刘晓君)

[责任编辑 王彤 ]

内蒙古军区开展野...
战严寒保工期
关爱环卫工人
文化进社区
“两节”鲜花送祝福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黄河内蒙古段封河接近尾声
春运客运员“炼”成记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2011高考专题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