呛鼻自酿白酒、污水洗过的酒瓶没有经过消毒直接灌装,这种酒你还敢喝吗?
近日,记者通过线人裴先生举报,行车40多公里,费尽周折终于找到隐蔽在山沟里的制酒“黑作坊”……
窑洞里有个酒作坊
通过举报人带领,记者驱车40多公里来到呼市110国道474公里处,在路北拐进一条小土路。
“这里属于赛罕区榆林镇榆林村,制酒‘黑作坊’就在榆林村海令沟一个半山腰上,十分隐蔽。”裴先生一边开车一边介绍。
行驶过“桃李山庄”又徒步走了一段后,我们来到了海令沟半山腰上的一个窑洞前。
污水洗瓶子
不到8平米的房间,地上摆满白色酒瓶,不大的房间无处下脚。3个中年妇女正在洗刷收回来的白色瓷瓶。
洗瓶的大盆里满是污水,已经看不到盆内的酒瓶。去掉商标、泥土,瓶子就算刷完了,然后就是等着直接装袋灌酒了。
这3个中年妇女是这个村的村民,“黑作坊”老板每天花50元雇佣她们,刷酒瓶只是其中一项工作。“我们每天能刷600多个瓶子。”装袋妇女介绍。
“灌完酒我们要贴上自己的牌子,叫金杏酒。”一位刷瓶子的妇女说。
一个瓷质酒瓶上贴了个黄色商标——“金莲醉”。“这个也是我们生产的。”刷瓶妇女说。
除了“金莲醉酒”字样外,瓶上没有标明产品名称、原料、执行标准、生产许可证号、生产日期、生产企业、产地、厂址、电话等产品信息。
房间的门口堆放了上万个酒瓶,瓶子的原有品牌主要是宁城老窖。而在旁边的仓库内,装袋酒瓶整齐地摆放着,记者初步数了数有近2万瓶。
装酒桶底部的泥土
“老板不在,把这个大卡车装满,等老板回来我给结账。”裴先生说。
“有50度的和48度的,你看装哪种?”酿酒工人问,随手从50度特大塑料桶内舀出一瓢酒递给记者,刺鼻的味道扑面而来。记者尝了尝,入口后辛辣刺激,口感不适,与此同时记者看到了大塑料桶底部的泥土。
“这味道不对吧?”
“这酒不是拿瓢喝的,换上酒盅这味就小了。”酿酒工人说道。
酿酒桶贴着质监局的封条
房间向里延伸,是个窑洞,摆放着11个特大塑料桶。
“这里是酿酒的地方,酒都是在这里发酵的。”酿酒工人说。
“每个大桶能装1300多斤,一般发酵半个月基本就可以了,酿酒原料主要有玉米、高粱、豆子。”酿酒工人正在把酒糟与酒用泵抽出来。酒糟与酒经过简单过滤,酿酒过程就结束了。其间没有灭菌、消毒工序。
记者观察到,这些大桶2011年被质量技术监督局查封过。在发酵房间内,一个特大塑料桶还贴有“质量技术监督局封”的封条。
一天生产700斤
“黑作坊”旁边堆放着还未打碎的玉米,记者粗略估计了一下大概有1吨多。
走进猪圈,工人正给猪喂食。喂猪工人告诉记者,总共饲养了200头猪,每头每天能吃七八斤酒糟。按照饲养头数及每天消耗的酒糟可以算出,该“黑作坊”每天产出酒糟1600斤。而据制酒业内人士介绍,通过一天产出的酒糟,可以算出出酒量。1600斤酒糟对应700斤白酒。
据裴先生介绍,该作坊生产出来的酒主要销往本村及周边村落的小商店。(记者 月古 午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