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警支招:不贪小便宜,拒绝不明链接
就在“3·15”消费者权益保障日前几天,呼和浩特市的李涛在淘宝网上通过正规交易流程拍下了一款女士背包,并付款成功,但在第二天却接到网店老板的电话。对方称,由于系统升级,昨晚拍下的商品没有交易成功,需李涛马上上线,再次确认昨晚的购物信息。李涛也没多想,在淘宝网中找到了该网店页面上的交易记录,此时的交易记录栏后确实多出了一个“再次确认选项”,按照对方要求,李涛在此页面中重新登录了自己的淘宝账户,输入了网银账户信息,随后,手机便收到网银所在银行发来的验证码,对方称有了此码就可以完成交易,李涛未加思索,便将验证码告诉对方。由于工作繁忙,直到中午休息,李涛才感觉不对劲。此时,银行卡中所有存款早已不翼而飞。
近两年来网购大热,逢年过节更是网购高峰期,而各类网络诈骗案也明显增多,且受害人大多无法确定或落实犯罪嫌疑人的身份、地点等相关信息,增加了破案难度。春节过后,呼和浩特市发生好几起在网购中发生的网络诈骗的案例,诈骗分子手段花样百出,令人防不胜防。
2月15日,张建华在淘宝网上看中一款名牌女士大衣,比专卖店价格优惠很多,而且该淘宝网店信誉度是“皇冠”级别,好评数多达几百条,很快赢得了张建华的信任。在与商家讨价还价后,店主答应再优惠200元,同时还给张建华发来一个网址链接,称价格已经改好,点击此链接就能成功拍下该款大衣。张建华满心欢喜打开链接,商品和这家网店的销售界面也都无误。于是,张建华通过网银将1800元支付给对方。支付成功后,张建华在淘宝网上却怎么也找不到自己购买此商品的交易记录,询问该商家时,对方矢口否认此事,又急又气的张建华此时才大呼上当。
2月9日,齐英女士打算和家人一起到外地旅游,想到网络购买飞机票折扣大,省时方便,于是在互联网上搜索一家知名机票订购网站。搜索结果却显示,同名网站有十余家。齐女士进入其中一家网站后,发现网页制作精细,功能齐全,客服记录一应俱全。于是,齐女士按页面操作提示订购了2张机票。谁知,行李都已经装好,齐女士却迟迟等不到航空公司核对乘客信息和通知领取电子机票。打电话咨询航空公司,却得到“没有乘客信息记录”的回复,齐女士又拨打该订票网站电话,对方电话却再也无法接通。
针对日益猖狂的网络诈骗,警方提示消费者:不要贪图小便宜和轻信所谓中奖、退税、零成本创业、低价出售等信息,更不要为尽快得到商品和更多优惠,先给对方以订金、运输费、公证费和各类税费等名目打款;了解必要的网络常识。许多不法网站均以“山寨”形式出现,以一个字母、数字或一个符号之差的“山寨”网站来实现诈骗。比如,同样是“淘宝网”,真实网址是“http://www.taobao.com”,假冒网站如“http://www.taoobao.com”则须仔细辨别;网络交易时,不要通过对方发来的网址链接进行付款,此类网站(俗称“钓鱼网站”)页面制作和功能与正规网站基本一样,技术难度和制作成本不高,且随时可对页面上的内容进行修改,不需要具备非常专业的技能就能实现。一旦付款成功,不仅相关权益得不到保障,还会被官方认定为私下交易的个人行为,且个人信息也有被盗取的危险;网络诈骗还多利用“木马”和“黑客”技术窃取用户信息。如不法分子通过OO或电子邮件以发送商品照片或购买清单等为借口,发送“木马”程序,在感染“木马”的计算机上进行网上交易时,“木马”程序即以键盘记录方式获取用户账号和密码,所以,不要接收对方发来的所谓相关资料;个人工资卡和储蓄卡不要用作网络交易,最好另行开通一张银行卡,作为网银专用,卡内不要存放大量款项,只在交易前再向网银内存入所需购买物品金额即可。(记者 毛锴彦 通讯员 王金钟)
【一事一议】万“骗”不离其宗
网络诈骗、银行误导消费,如今的骗术真是越来越高明,手段也越来越高科技了,让消费者防不胜防。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忽海无涯”,难道消费者为了不花冤枉钱,非要把自己修炼成火眼金睛不可?其实,看遍花样百出的骗术,笔者发现一条万“骗”不离其宗的道理:那就是甭管他智商多高,手段多高,利用的都是我们普通消费者对权威的盲目信任。一个山寨网站和“淘宝网”的域名相似,想当然就被许多人当成正规网站;一位保险业务员站在银行里,披着一身似是而非的“皮”就能牵着储户的鼻子走。说到底,被忽悠者的问题还是对自己财产的“主人翁意识”不够强大。要记住,在消费行为中,你是消费行为的主体,你是钱的主人,任何貌似权威的单位和个人,都不能左右你的消费决定。所以,首先还是要擦亮眼,辨清对方到底属于“哪个部分”;其次,自己的血汗钱怎么小心都不为过,就算对方说得天花乱坠,发现不对头就一句:对不起,我不买账!(江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