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社会法制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学习雷锋好榜样】生命守望者——王三儿
 

   

  王金清义务巡堤15年。眼下又值黄河开河凌期,王金清正在河边勘察凌情。

  初春,包头稀土高新区滨河新区万水泉镇画匠营子村黄河岸边,绰号“王三儿”的39岁农民王金清站在210国道黄河公路大桥下极目四望,桥上车声隆隆,桥下寒风刺骨,大河流凌在即,几处回水湾已开始融化。作为这条大河守望者的王金清已经开始“上班”了,他要把每日凌情的细微变化随时报告给村支书刘凤霞。

  “三孩儿,要开河了,你又要开始忙乱了吧!”路过的村民薛大肚跟王金清打着招呼。薛大肚的话包含两个意思,一是黄河开河后王金清的王三鱼馆生意会更加火爆;二是王金清又开始忙着救人了!

  在包头市,提起王金清没几个人知道,但一说在黄河边开鱼馆、在黄河上救人的王三儿,方圆几十里知名度却非常高。有人说他是“黄河义士”,有人称他作救人的三孩儿,有人称他为“包头好人”。

   “三哥,你救回了我一生的幸福!”

  王金清脸色黑红、个子不高、身体健壮、不善言谈。从小土生土长在黄河边的他水性很好,17岁时,他偶然在黄河里救起一个人,如今22年过去了,王三儿还在救人。

  “这么多年,你到底救了多少人?”许多人见他面都会这样问。

  “记不得了,每年夏秋都要救好几个。去年是少的,也还救起6个。这么多年,咋也有100多人了吧?”王金清挠着头皮说。记者帮他粗略统计了一下,结果是至少有150多人。

  “郭明义是活雷锋,你也是个活雷锋呀!”记者由衷的赞美竟让王三儿有些不好意思。问王三儿救的都是什么人,他总结了一下:“有不小心掉到水里的;有不想活跳到水里的;还有耍水(游泳)时溺水的!”

  2003年7月,新婚不久的赵彩霞因两口子吵架离家出走,两天后丈夫找到了她,在黄河边言归于好,老公王秉孝为了显示男子气概说:“我耍水可能耐了,能横渡过黄河,现在就给你看看!”说着猛地跳到水里游了起来。谁料两天奔波寻找妻子的他体力不支,没游到一半就开始下沉,见此情景赵彩霞立刻呼喊求救。

  正在岸边做游船生意的王三儿闻声冲向河边,三下两下拉着快艇就向河里冲去。赶到近前,他挥起长杆小心地向水下探去,几经沉浮后,最终将王秉孝扯上快艇,救了一条命回来,也挽救了一个家。此时的王秉孝全身发紫,舌头也已经咬破,在一片慌乱中控水后被家人抬走,大家谁也没想起问救人者的姓名。

  3年后,小两口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初识生命珍贵的夫妻再次来到黄河岸边,到处打听救命恩人是谁?当问到王三儿时,3人同时回忆起当时的场景。王秉孝当场下跪:“恩人啊,我终于找到了你!”

  “三哥,你是个大好人!你救了我爱人,三哥,你救回了我一生的幸福!”赵彩霞涕泪横流。“这么多年来,我们心里一直感激你。”

  2005年的一天,一个年轻人来到黄河边上,问正在忙碌的王三儿,是否记得七八年前救过的一个年轻人。王三儿回忆说有这回事儿。年轻人紧紧握住他的手说:“你救起的那个人就是我啊!我终于找到你了!”

  年轻人当时是包头医学院的一名大学生,因为失恋愤而将给女朋友买的新衣服扔进黄河。可就在衣物离手的一刹那,他猛然想起衣兜里还装着3千多元现金,就跳进水里打捞。不料很快力不从心,在水里大喊“救命”。王三儿跳下水救起了他。

  2005年夏季的一天,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孩儿坐在黄河边椅子上抽泣,敏感的王三儿感觉不对劲,就一直盯着她,果然不一会女孩儿猛地站起来冲到水里,王三儿马上追过去把他扯上来,女孩儿挥手给了王三儿一个耳光:“你管我干啥!我死都不行吗?”王三儿摸着脸退了两步说:“我是这儿的治安员,你不能死!”女孩儿叹着气坐在地上哭,转眼又跳到水厂的排泥沟里,王三儿又把她推上来,结果女孩儿急了,掏出一把水果刀扎向王三儿,王三儿吐出嘴里的泥躲闪开:“你们看着她,我去报警!”女孩儿知道自己死不成了,只好拔腿走了。王三儿清楚地记得她是坐18路车走的。

  王三儿说,在他救起那么多人中,回头找他的屈指可数,多数都再也没有出现过。“只要他们过得好就行,不用来找我!”他这样说。

   “没救活他们,我从心眼儿里难过!”

  有一位老人,从210国道旧桥上跳河被王三儿救上来,送到医院一番抢救后活了过来,几番劝说后被送回家,王三儿逢人就说这个老人肯定不会再寻死了,但一个星期后在黄河下游的黄草洼一带还是发现了老人的遗体。善良单纯的王三儿怎么也想不明白这档子事。“这个老爷子肯定是夜里跳下去的,白天我都盯着呢!”

  2010年7月的一天,4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到黄河边玩耍,感觉天热,就下水凉快凉快,没想到其中一人滑入深水中,其他3人救助时,也被卷入漩涡。当时的王三儿并不在跟前,等他发现时只来得及救回一条性命。

  第二天,当他们打捞起其中的一具尸体时,看着旁边哭天抢地的遇难者家属,他的心像被针扎了一样疼。“唉,听说有两个是抱在一起沉下去的,没救活他们,我真的挺遗憾,我从心眼儿里难过!这么年轻的生命一下子就没了。3个人呀,要是当时我在跟前,说不定还能多救一个……”每当回忆起失去生命的那些人,王三儿总是难过得低头不语。

  王三儿就是为救人而生的!可能是由于长期在水边生活的缘故,王三儿的听力、视力都特别好。多年来,王三儿在河岸边做生意的同时,总是时刻注意着来自水面异样的声音,观察岸上和黄河大桥上偶尔出现的孤独身影。他说:“我现在一眼就能看出哪些是游客,哪些是来跳水寻死的。”只要一有险情,他就马上行动,身上的衣服来不及脱,钱和手机进水是常有的事。

  “救人是很危险的,救人的时候你会想什么?”记者问。

  “甚也来不及想,真的要想那么多再去救,人早淹没了。”王三儿简短地说。

   “三孩儿从小命苦,长大了就总想着帮助别人,回报社会!”

  用河边农民的话说,这里的黄河“没底儿”,河道冲刷得极不规则,前一步还是仅没脚腕的浅滩,再往前走一步人就没影了,河水流速快、泥沙大、暗流多、漩涡多,无论是在水中还是在船上,救人都有很大的风险。王三儿就有被一个轻生女孩儿拖入水中的经历。

  “救人的时候一定要逆水救,船停在人的下游,船头要朝着人,因为船尾朝着人,人就有被螺旋桨打到的危险……还有就是下水的时候,千万不能让对方扯住你,那就太危险了,两人会一起沉下去。一定要瞅准机会从后面揪住对方的头发或抓住对方的衣服……”

  在救人经历中,王三儿的手机不知有多少掉进黄河,补手机卡和晒钱是平时常有的事。人救得多了,王三儿也总结出一些经验。有一次,王三儿救一个跳水的抑郁症患者,偏巧对方没有头发,费了老大劲才扯住衣服救上来,事后王三儿做了一个长杆子,末端是个钩子,这样很远就能钩住落水者的衣服,后来这个工具还真的立下大功。

  “三孩儿从小命苦,长大了就总想着帮助别人,回报社会!”村支书刘凤霞介绍说。

  每年黄河开河、封河时,王三儿都披星戴月、风雨无阻地巡堤,到如今王三儿已义务巡堤15年。

  村民王挨锁介绍说,王三儿从小家里穷,兄妹7个,母亲死得早,有时王三儿冬天连鞋都穿不上,全家人吃面就用筷子沾点盐,后来全村的救济金都给了王三儿家。长大后王三儿总想着回报社会。现在王三儿的大哥、二哥、二姐、妹妹都在他的鱼馆里,村里哪家有困难了王三儿都帮,有的就直接收留在自己家的鱼馆里打工。一些大学生生活困难,寒暑假时就被王三儿收留在鱼馆里打工。

  “如果见死不救,我还叫人吗?!”

  东河区刷子厂工人秦风年爱钓鱼,一次,在黄河上坐在汽车车胎上钓鱼,远远地王三儿开着快艇冲了过来,原来王三儿以为他掉在水里了,马上赶过来救人,就这样两人认识了。秦风年下岗后直接投奔王三儿:“他这人心好,前几年有个没手没脚没舌头的人在黄河边快冻死了,王三儿收养了两年多,后来刘书记把那人弄到村里,那人却又自己爬回王三儿家,可见是跟王三儿有了感情!”

  秦风年给王三儿打工,两个人处得像兄弟一样,从没红过脸,唯一一次王三儿狠狠地骂他是因为喊秦风年一起去救人,可正在补网的秦风年却没听见。

  王三儿还是个细心的人。鱼馆员工李润生每天上午8点多钟就到店里做饭,但2010年冬天的一天,他11点多钟还没到,王三儿心里说不对,马上开车到了李润生的住处,发现他煤气中毒了,马上送到医院,又救了一条命!

  今年73岁的孤寡老人郭茂龙2002年在煤场装车,后来装不动了,又没有人可以依靠,王三儿就把他收留在鱼馆里干些杂活儿,每年过年都给买新衣服穿。如今已经过去了10年!

  “老汉没儿没女,他能干多少就干多少,将来我给他养老送终!我小时候没少受罪,现在有条件了,能帮一个就帮一个,能救一个就救一个,如果见死不救,我还叫人吗?!”王三儿语气坚定地说。

  王三儿不光救人还救过珍稀动物娃娃鱼。一次他花500元买下一条怪鱼放生了,几天后这条鱼又被抓住了,他又花了1000元买下,送到包头市九原区水产管理站,经鉴定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学名大鲵。后由水产站养好伤放了生。不少人说王三儿傻,他却不以为然:“这是我应尽的义务!”

  如今,王三儿已被评选为包头市第三届道德模范。他说:“只要我还活着,我就会一直在黄河上救人!”

  告别时,王三儿向记者透露了一个秘密:他准备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祝他心想事成。(记者宋阿男)

[责任编辑 张慧 ]

森林卫士备战“春...
购农机 备春耕
包钢跨入千万吨级...
黄河内蒙古段今年...
草原上开来廉政文...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积极建言献策 共谋发展大计
为了后续有人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相约三月 媒花朵朵送祝福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