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是农牧业发展的命脉,是现代农牧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经济安全和生态安全。3月22日是第二十届“世界水日”,3月22日—28日是第二十五届“中国水周”。今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是“水与粮食安全”。我国纪念“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活动宣传主题为“大力加强农田水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们要以纪念“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为契机,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活动,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水利改革发展的重视程度和珍惜保护水资源的自觉性,把水利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草牧场水利作为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把大力发展节水灌溉作为农田草牧场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确保自治区水资源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一、统一思想,切实提高对农田草牧场水利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内蒙古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兴水治旱始终是关系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要事。多年来,我区坚持不懈地开展农田草牧场水利基本建设,坚持努力改善农牧业生产基础条件,着力提高农牧业防灾避灾减灾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十一五”期间,全区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95万亩、节水灌溉面积1256万亩,全区有效灌溉面积达4500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3500万亩,为农牧业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有效地保障了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全区农牧业生产条件、农牧民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全区农牧业抗灾能力显著提高,农村牧区综合经济能力明显加强,农牧民收入稳步提高。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历史欠账多,投入不足,农田草牧场水利基本建设的规模、质量和效益整体上还处于较低水平,与自治区干旱缺水的严峻形势、农牧业转型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城镇化、工业化加速推进的迫切要求很不适应。我区农牧业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工程老化失修,全区一半以上的耕地仍在靠天吃饭,现有农田草牧场水利设施中27%的灌溉机电井配套不完善,灌区骨干工程不配套和渠系建筑物老化失修情况十分严重,农牧业灌溉用水比重大,用水效率低,草原畜牧业应对旱灾能力十分薄弱。农田草牧场水利建设滞后的短板和水资源短缺仍然是粮食稳产、高产的严重制约因素,必须大力加强农田草牧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确保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
二、夯实基础,切实加强农田草牧场水利设施建设
干旱是我区农牧业稳定发展最大的威胁,农田草牧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始终发挥着“强基础、避灾害、促发展、惠民生”的基础保障作用。以水利灌溉工程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农牧业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增强防旱抗灾能力,巩固农牧业基础地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要紧紧围绕自治区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规划,以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等项目为依托,加快农田草牧场水利建设步伐,在东部嫩江、西辽河流域规划建设一批重点水利骨干工程,大规模配套、改造和新建农田水利设施,加快尼尔基、绰勒水库等下游灌区前期工作,争取尽快开工建设,做好察尔森水库等下游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发挥灌区整体效益,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在西部黄河流域,加快改造中低产田,完善灌溉设施,提高有效灌溉质量。通过水利配套、土地整理、综合整治,集中力量打造东、西两大粮食核心产区,提高农田草牧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夯实粮食稳产基础,提高粮食增产能力。要大力开展小型水利灌溉工程建设,重点实施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坚持“科学规划、有序开发”的原则,因地制宜打机井、筑塘坝、建泵站、修渠道,搞节灌,提高水源保障能力。搞好现有库坝、泵站、机井等工程除险加固、清淤扩容、整修配套,增加蓄水提水能力,利用现有水利工程基础条件,进行挖潜改造,确保水利灌溉设施正常运行,解决群众最急需、最基本的生产问题。加强牧区水利基础建设,在有水源条件的牧区,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建设高产优质高效饲草基地,提高草场生产能力和载畜能力,解决饲草供需矛盾,减轻天然草场压力,保护恢复草原生态环境。落实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相关配套政策,加大农田草牧场水利建设投入力度,完善农田草牧场水利设施体系。
三、突出重点,大力实施“四个千万亩”节水灌溉工程
根据我区干旱缺水气候特征,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持续增长,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解决我区资源性、工程性、结构性缺水矛盾,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就是把农牧业节水灌溉作为战略工程全面推进,加快“四个千万亩”节水灌溉工程实施,优化农牧业用水布局,调整用水结构,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夯实农牧业稳产高产的水利基础。当前,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完善前期工作。坚持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建立完善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节水灌溉规划体系,切实提高规划科学性,发挥规划指导性,维护规划权威性,使涉及农牧业节水灌溉建设的项目,符合当地的节水灌溉工程发展规划,严格执行统一的技术规范、建设标准,避免水资源无序开发,使规划真正成为统筹全局、安排项目、整合资金、协调部门、凝聚力量的抓手,促进农牧业节水灌溉有序发展。二是强化政策和制度建设。落实好《内蒙古自治区新增“四个千万亩”节水灌溉工程实施办法》,完善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与管理的政策和制度。积极推进落实节水灌溉工程规划审核制度、取水许可制度、水资源论证制度和验收制度。同时,加强对地下水监测和鼓励推广微管、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措施,限制漫灌等粗放型用水;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为节水灌溉做好技术服务和制度保障。三是加强部门协作。水利、发改、财政、农牧业、国土资源、农业综合开发、扶贫等部门要加强沟通协作,做好农牧业高效节水灌溉任务分解、项目资金安排、工程实施等工作,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农牧业高效节水灌溉健康发展。四是建立资金整合机制。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建立以规划为统筹、项目为依托、部门相协调的政府资金整合新机制,建立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政府联动,旗县为主的资金整合体系。加大投入力度,设立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专项资金,同时整合中央和自治区涉农涉水节水灌溉项目资金,将水利、发改、财政、农牧业、国土资源、农业综合开发、扶贫等部门的相关资金实行全面整合,用于节水灌溉工程建设。采取“以奖代补”、“民办公助”、“一事一议”、“水权转换”等方式,鼓励和支持单位、集体、个人积极投入建设节水灌溉工程。着力拓宽资金渠道,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投入多元、保障有力的投入机制。五是提高科技支撑能力。把农牧业节水技术的研发创新和应用推广作为关键环节,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农牧民用水协会、抗旱服务组织、农技推广等部门的作用,将节水技术与农业种植技术、农机技术等进行组合配套和技术集成,综合运用工程、生物、农艺和管理等各项措施,搞好节水灌溉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推广,加强节水灌溉示范基地建设和搞好技术培训、咨询和指导,强化对农牧业节水技术的普及推广。六是严格监督管理。按照实施方案推动农牧业节水灌溉建设任务和措施的落实,重点对工作进展、主要目标控制、实施效果等情况进行跟踪分析,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督促检查,建立“四个千万亩”节水灌溉工程实施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使工作有部署、措施能落实、进展有监督、效益能发挥。
夯实农牧业水利基础,保障水资源安全和粮食安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和自治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积极行动起来,把水利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坚持不懈的大搞农田草牧场水利基本建设,加快农牧业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步伐,努力做好节水增粮这篇文章,为科学发展、富民强区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实的水利保障。(王玉明 自治区副主席)